《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笔记

现在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批评式阅读。意即看完一本书,要能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评价。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如果你是主动式学习者,应该会对书中的观点或论证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在已经对图书彻底了解,从头看到尾过的情况下,可以对一本书发表批评的意见。正如作者所示: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但是这种批评不是对作者的指责、谩骂或者是嘲讽,要知道没有一本好书是完美无懈可击的。我们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于好的意见,我们要吸取;对于不好的意见,要提出善意的批评。

作者在这一章中,就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进行了阐明。在阅读一本书时,其实也是在与作者沟通,而沟通就要有沟通的方法。比如要懂得修辞;你不要有一点意见就想到去评论一下,你必须懂了这本书才有可能去评价,因此要延缓评论。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乐爸爸想说一个故事,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讲这本书时,说了一件事。有个观众对他的节目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档节目。纯粹是为了哗众取宠,吸粉或者是什么其他的目的。现在这个网络上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一个作者在面对批评时,也要理性的面对,对批评进行归纳,对于理由的批评,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在评价一本书后,通常会渴望得到作者或相同阅读者的回复。但是要避免进入争论状态。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我们拿起一本书,是为了从这本书中学到知识,我们有意见,最好有这些意见的证明,然后与作者一起讨论。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这是化解争议的最好办法。

下面是这本书的大纲笔记。

  •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
    • 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就跟平常的对话没有两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说话,也不会受到干扰。
    • 在一般的交谈中,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维的礼节。如果没有这样的礼节,谈话会变成争吵,而不是有益的沟通
    • 善意的对话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学到些什么。
  • 读者有义务,也有机会回话。
    •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 受教是一种美德
    • 现在是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 一般人通常认为,水准普通的读者是不够格评论一本好书的。读者与作者的地位并不相等
      • 培根曾建议读者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 瓦尔特·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要把“阅读时怀疑,或轻蔑作者的人”大加挞伐。
      • 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或许他是对的,或许也是错的。更确定的说法该是: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 如果一本书会启发读者,就表示作者高于读者,除非读者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是不该批评的
    • 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
      •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 读者必须懂得如何评断一本书,就像他必须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 修辞的作用
    • 当我们要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涉及到修辞。
    • 修辞和人类的任何一种沟通都有关
    • 站在叙述者或作者的角度来看,修辞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说服对方。因为这也是最终的目标,所有其他的沟通行为也必须做到这个程度才行。
    • 在读者或听者的立场,修辞的技巧是知道当别人想要说服我们时,我们该如何反应
  •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 在分析阅读前两个阶段的技巧中,需要精通文法与逻辑
    • 在第三个阶段的技巧中,就要靠修辞的艺术了。
    • 专家几乎可以完全连贯合并分析阅读的几个阶段。他可以将整体分成许多部分,同时又能找出思想与知识的要素,与作者达成共识,找出主旨与论述,再重新架构出一个整体。
    • 就下评论来说,即使是阅读专家,也必须跟初学者一样,不等到他完全了解是不能开始的
    • 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 暂缓评论也是评论的一种方式。那是一种有些东西还未表达的立场
    • 大费周章地说明暂缓评论
      • 第一点,前面已经说过,许多人会将评论与不同意混为一谈(就算是“建设性”的批评也是不同意)。
      • 其次,虽然这些规则看起来很有理,在我们的经验中却发现很少有人能真正运用
    • 每位作者都有被瞎批评的痛苦经验。
      • 这些批评者并不觉得在批评之前应该要做好前面的两个阅读步骤,即检视与分析阅读。
      • 通常这些批评者会认为自己不需要阅读,只需要评论就可以了
      • 对于瞎批评,唯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
      • 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
    • 如果你在读一本好书,在你说出“我懂了”之前,最好迟疑一下。
    • 说出“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
    • 如果一本书你只读了一部分,就更难确定自己是不是了解了这本书,在这时候你的批评也就要更小心
    • 还有时候,一本书跟作者其他的书有关,必须看了那本书之后才能完全理解。在这种情况中,你要更小心说出“我懂了”这句话,也要更慢慢地举起你评论的长矛。
  • 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
    •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 我们并不是说读者不可以极端反对或专门挑作者的毛病,我们要说的只是: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
    • 把谈话当作是战争的人,要赢得战争就得为反对而反对,不论自己对错,都要反对成功。抱持着这种心态来阅读的人,只是想在书中找出反对的地方而已
    • 如果他了解到,在与作者——活着或死了的老师——对话中,真正的好处是他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他知道所谓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他就会明白争强好辩是毫无益处的。
  • 化解争议
    • 第二个规则是敦促你不要争强好辩,这一个规则是提醒你不要绝望地与不同的意见对抗
    • 除非我们认为某个不同的意见终究有助于解决某个问题,否则就会徒乱心意
    • 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
    • 不过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内,这些理解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 从误解而产生的不同意见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 还有另一种不同意是来自知识的不相当。比较无知的人和超越自己的人争论时,经常会错误地表示反对的意见。
    • 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 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
    • 大部分争论形式——只要排除误解,增加知识就能解决这些争论。这两种解药尽管经常很困难,通常却都管用。
      •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
      • 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
      • 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
      • 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 争议是可争辩的事物。
      • 除非双方相信透过相关证据的公开,
      • 彼此可以借由理性来达成一种理解,
      • 进而解决原始的争议议题,
      • 否则争议只是毫无意义的事。
    • 读者基本的兴趣是书籍本身,而不是作者本身,对于自己有责任评论这件事就要认真地对待。
    •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 知识与意见的区别
      • 知识存在于可以辩护的意见之中——那些有某种证据支持的意见。
      • 至于“意见”,代表没有理论支持的评断。
    • 批评式阅读的三个规则
      • 第一: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 第二: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 第三: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 这个规则再进一步的话,就是要求读者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这样这个议题才不只是被说出来,而且会解释清楚。

乐爸爸提取的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乐爸爸总结

批评是吸收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要搞懂一本书的内容,对书中的观点或论证有不同意见时,才能进行批评。不能让不同的意见变成了作者与读者的敌人。我们的批评的目的是化解知识,增进知识。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作者, 要知道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