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终章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终章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笔记

就要结束这本书的旅程了,回顾这本书带给乐爸爸的,是知识体系的搭建过程:从选书、阅读方法、便签内化法以及拆书帮的一些知识内化情境,然后是知识的关联,体系化等等,基本上如果本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去读书,内化,假以时日,就能修炼成一等一的好手。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能力的提升,整个过程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你自己的世界,在知海翱翔,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共赢,拆书帮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好的机构。在本章,赵老师给我们对于几种类型的图书的选书与拆书建议,主要是针对拆书家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拆书家,这里的内容就特别有意义了。

拆书家与RIA

一种新的“专家”:拆书家

学习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拆书帮打造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拆书家要在这个情境中为读书人提供练习的机会。要做好拆书家,需要一定的修炼技巧,比如演练的偏差:

  • 拆书家要特别留意一种偏差,就是学习者把讨论和演练的目标误解为解决场景问题,而不是在场景中应用所学技能。
    • 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但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 在拆书家们的实践中,A3环节出现这种偏差的概率很高。
    • 拆书家给定的A3场景越是贴近学习者的经验,越让学习者感同身受,学习者就越倾向于讨论场景问题本身的解决方式
  • 如果拆书家发现大家在讨论中出现了偏差,就要及时澄清,说明我们演练的真正目标不是解决场景中的问题,因为可以有很多方法解决这种问题。

没有拆书家拆不了的书

  • 不同种类图书选取片段的方法、备课的思路、讲解的要点有所不同,对拆书家的能力要求差别也很大
  • 我们把致用类图书分成4类,即实用类、理论类、叙事类和其他类。
    • 不同类型的图书,主要差别是知识的萃取方式不同,
    • 这种差别会影响知识拆页的确定、备课和讲解,但不影响激活、促动、催化和点评。
    • 换句话说,主要是筹划阶段和R环节不同,I环节和A环节之间没有太大差别。

拆书帮拆的书是很广泛的,比如赵老师在给企业拆书时,就曾经用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育儿书来拆解其中的道理。并且通过A1和A2标签让每个员工得以内化,集结成书,不得不佩服拆书家的演绎与归纳能力。


本章的大纲笔记如下所示:

  • 拆书帮就是要打造一批全新的教育行业“专业人士”,拆书家们通过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将教育的时空拓展到毕业之后和学院之外,将教育的诉求转移到反求诸己和能力提升上。
  • 一种新的“专家”:拆书家
    • 学习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
    •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 拆书家要特别留意一种偏差,就是学习者把讨论和演练的目标误解为解决场景问题,而不是在场景中应用所学技能。
      • 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但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 在拆书家们的实践中,A3环节出现这种偏差的概率很高。
      • 拆书家给定的A3场景越是贴近学习者的经验,越让学习者感同身受,学习者就越倾向于讨论场景问题本身的解决方式
    • 如果拆书家发现大家在讨论中出现了偏差,就要及时澄清,说明我们演练的真正目标不是解决场景中的问题,因为可以有很多方法解决这种问题。
  • 没有拆书家拆不了的书
    • 不同种类图书选取片段的方法、备课的思路、讲解的要点有所不同,对拆书家的能力要求差别也很大
    • 我们把致用类图书分成4类,即实用类、理论类、叙事类和其他类。
      • 不同类型的图书,主要差别是知识的萃取方式不同,
      • 这种差别会影响知识拆页的确定、备课和讲解,但不影响激活、促动、催化和点评。
      • 换句话说,主要是筹划阶段和R环节不同,I环节和A环节之间没有太大差别。
    • 实用类图书侧重解决问题,通常强调实战、贴近现实、案例较多,往往就某类问题直接给出建议。
      • 比如前文提过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追求卓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何阅读一本书》等,本书也属于实用类。
    • 理论类图书侧重概念,比如教科书,体系完善、论述缜密。
      • 另外也有一些介绍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图书,比如《引爆点》《黑天鹅》等。
    • 叙事类图书,如人物传记、通俗历史、小说等,感性内容多于理性内容,有人物、事件、情节和前因后果,读起来轻松,更容易引发感慨而不是行动。
      • 本书中引用的《乔布斯传》《杜拉拉升职记》等就是叙事类图书。广义上说,电影、电视剧和谈话节目也算叙事类。
    • 最后一类是其他类,在拆书帮中,如果从一本书中拆解出的知识和指导和作者原意不同,我们称之为“其他类”。
    • 对拆书家来说,最容易备课的类型是实用类,而理论类、叙事类和其他类则较难,自由度也较高
      • 不同拆书家拆解同一本实用类图书时,差别不会很大,但拆解叙事类和其他类书就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了。
  • 接下来是针对4类图书确定知识拆页、备课以及讲解方法的介绍和示范。
  • 实用类图书
    • 确定知识拆页
      • 在实用类图书中,确定知识拆页的方法比较简单——找建议、找黑体字。
        • 书中还会有大量的案例、解释、前因后果的说明、适用条件的限制、细致入微的指导,等等。
        • 这些内容不用刻意复制给学习者,如果有必要,在讲解部分由拆书家口述即可。
    • 备课
      • 选择好原书拆页之后,复印或扫描包含完整建议的页面,一般不要超过2页纸
        • 准备案例时,如果书上的案例已经足够清晰、典型和生动,那么可以直接选用书上的案例。
        • 另外,还应该自己准备一两个案例,在你充分理解该建议适用的情境之后,要自己联想、加工。
        • 因为相对于作者来说,你的经验和背景与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会更相近一些。
      • 这个加工案例的过程可以理解成“翻译”的过程,就是把作者的案例翻译成你的案例。
        • 示范和讲解时采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所以如果让学习者因为难以理解案例的背景信息而增加了学习难度,就得不偿失了。
    • 讲解
      • 实用类图书已经给出清晰的行动建议,所以不需要太多讲解。不妨多关注前因后果: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了之后会如何,等等。
        • 实用类图书在给出建议之前,往往会用比较长的篇幅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做(前因),你只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表达出来即可。
        • 告知人们遵循这个建议行动之后的结果(后果),会让学习者更愿意行动。
  • 理论类图书
    • 确定知识拆页
      • 在理论类图书中,拆书家要找出作者的主要结论,总结核心理念,然后在讲解中将之转化为建议
      • 一本优秀的理论类图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会提出一些其他人未明确提出的观点或理念。
        • 一本行为心理学教科书可以分解为:
          • 行为心理学是什么,
          • 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
          • 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观点,以及每个部分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总。
          • 其中,大部分内容对于学习目的和指导应用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 拆书家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对我们有指导意义的观点或理念。
    • 备课
      • 理论类图书备课的主要挑战是把观点或理念转化为建议。转化需要3个步骤:
        • 1.谨慎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一定要在上文下理中读懂作者的观点,避免断章取义
        • 2.充分了解作者给出这个观点或理念的背景,同时思考自己的实际状况,与作者的背景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 3.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对那些背景相同的观点,可以直接应用,给出建议,而对不同或已发生明显变化的观点,需要进一步提取观点背后的原则,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切合的应用性建议。
    • 讲解
      • 理论类图书需要更多的讲解,更加侧重于对应用的指导。
      • 切忌只讲理念,不接地气,大家听完之后频频点头,觉得你说的都对,觉得作者太深刻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跟自己关联起来。
  • 叙事类图书
    • 确定知识拆页
      • 拆解叙事类图书的前提是,拆书家个人的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知识储备已经达到一定高度
        • 别人看到的是故事,你却能从中得到启发;
        • 别人关注的是情节,你却能联想到我该怎么做;
        • 别人看完后感叹,你看完后却能超越。
      • 对于叙事类图书(小说、传记、历史等),拆书家可以从如下4个方面寻找可供学习者拆为己用的片段:
        • 1.找人物做得好的地方。
        • 2.找人物做得不好的地方。
        • 3.超越人物表现,看原则;脱离通常的好坏评价,从结果和利益的角度来评价;考虑人物的动机。
        • 4.找冲突。
          • 找那些凭借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也无法解释的地方,
          • 找那些和自己的想法、做法不一样的地方,
          • 找那些和大众的想法、做法不一样的地方。
      • 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叙事类图书的拆解过程是这样的:
        • 你阅读到某一段,心有所感,于是停下来思考,
        • 然后想到了曾经在其他书中学到的知识,想到了自己过去的经验,
        • 这就相当于给你大脑中已经储备的知识加了一个案例。
        •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由这个故事联想到了其他事情,
        • 然后把这几件事结合起来,深究其本质,从而得出一个具备广泛意义的观点或建议。
      • 在读到让你有所感悟的内容之后,
        • 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得到的启发或推演出的指导性结论表达出来。
        • 这些内容将成为讲解的核心。
    • 备课
      • 选择最能够体现出这一启发或指导性结论的原书片段,复印或扫描下来
      • 讲解时口头介绍下相关的背景即可
      • 在你总结的启发和指导性结论的基础上,加工和演绎自己的案例
    • 讲解
      • 拆书家如果想通过讲解引导大家关注某个特定知识,通常需要概括和提炼内容,让学习者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儿”“我怎么没想到”,而不觉得牵强附会。
      • 对叙事类图书的拆解,较高的境界是富有乐趣却不流于表面,故事久远却能联系到眼前,源于一点却能带出一面,启发琐碎却能阐释系统。
      • 对叙事类图书的拆解方法,也可以沿用到对电影、电视剧和对话节目等影像资料的拆解上。
      • 当你能够不假思索地把所有叙事类内容拆为己用的时候,你就达到高级学习者的最高境界了。
  • 其他类图书
    • 划入其他类的图书,不代表其不可以被纳入前面3类书中,
    • 而是拆书家对这本书的拆解思路不同,
    • 可以称之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式的拆解:你得到的启发,
    • 或者你作为拆书家希望学习者得到的启发,和原书叙述的内容不是一回事。
  • 拆解:如何提高职场力?
    • 拆书家帮助学习者初步搭建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怎么搭建呢?
    • 仍然用便签。要求每位学习者在1个月内完成至少50张便签,搭建出在这一项核心能力上的“最小规模的架构”。
    • 50张便签,相互之间有关系、有逻辑,用前因后果相互连接,用适用边界相互界定的50张便签。
    • 我们看书、看手机时如果得到了一点儿启发,就写3张便签。
    •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追问问题的本质,设定解决的目标和行动,写3张便签。
    • 然后把这些便签加入适当的位置,以此来扩容你的大楼。
  • 像拆书家一样学习
    • 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必须升级。
      • 第一,升级时限——教育不止于拿到学历。
      • 第二,升级内涵——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
        • 毕业1年后,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带来的影响就会显现;
        • 毕业3年后,情绪能力和关系能力把差距拉大;毕业5年后,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和逻辑能力;
        • 毕业10年后,成就和幸福取决于在婚姻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养子女的能力、管理与激励他人的能力
      • 第三,升级主体——我们不只是教育产业的消费者。
        • 拆书家们通过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将教育拓展到毕业之后和学院之外,将教育的诉求转变为反求诸己和提升能力。
        • 中国的教育急需升级。也许宏观来看,教育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但拆书家们释放出的能量会改变一部分人对教育的认知,将改变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的命运。

本章的思维导图如下,在图片上右击鼠标,选择“在新窗口中打开”,可以看到完整大图。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乐爸爸总结

我发现在这本书里,赵周老师多次强调拆书家与拆书帮,这让乐爸爸特别有兴趣。感觉拆书家不仅仅只是会读书,而且还要会思考,会演讲,会归纳与演绎,口才也一定不能太差,表达能力也不能让别人不知所云,这妥妥的就是一个人的综合技能。而拆书帮是一群对读书有狂热爱好的,没有太多功利掺杂的这么一个组织,感谢这本书带给乐爸爸对读书与学习的全新认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