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序言二:读书10问 笔记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序言二:读书10问 笔记

书应该怎样读?说实话对于一些读书很厉害的人,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询问一下:你是怎么读书的?为什么一年可以读那么多书?为什么我就读书不行?,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在序言二列出了读书10问,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啊,这10问包含了很多学习类图书讲到的内容,值得好好的加深一下。


  • 问1:你说自己一年读100多本书,怎样做到的?
    • 大部分人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阅读层次不同,方法不同,不适合去攀比。
  • 问2: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 推荐大家看看本书中篇里的文章《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越多》以及分析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的系列文章,你就能明白挤出时间读书并不是问题。
    • 其次,这也是个读书态度的问题
      • 如果你早早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读书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需要太刻意去安排,书随时随手就可以读。
    • 最后,这还是个读书环境的问题。
      • 如果你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是书,你就会慢慢爱上读书
      • 为了逼自己养成爱上读书的习惯,不妨咬咬牙试试花费3000元钱买上100本书,让家里、身边到处都是书,这笔投资肯定值
  • 问3:你是如何选书的?
    • 推荐大家读读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写的越读者》,非常好的一本书,我在阅读方面受他启发很大。
    • 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
    • 我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
      • 第一类:工具书。
        • 词典一类的书,这是参考书,不管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的,都不可少,但是不一定随时要看。
      • 第二类:专业书。
        • 不要指望每本买回来的书都是干货,只要能让你在现有基础上收获一些,都是值得阅读的。
      • 第三类:视野书。
        • 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能用不同维度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
        • 如果你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你就很难和别人换位思考
        • 要了解其他的思维模式,打开你看世界的视野,主要靠读点其他专业的杂书。
      • 第四类:潮流书。
        • 有些名人写的随笔我也买,当休闲书看看
          • 也学习他们写随笔的文风,
          • 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收获还是有的。
        •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 问4:读书是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 真有营养的书我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做好笔记,以后需要时再翻。
    • 如果没有时间我就选择速读,或者跳着读我最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时间我还需要补功课
    •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 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进行主题阅读,我推荐大家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 问5: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 所以我不认为开卷有益,但读一本没有营养的书也未必是无益的,这得看你读书的目的和方法
    • 比方说我准备研究一个题材时,我会把能搜集到的这个题材的书都买回来研究
      • 好书我就摘录观点,
      • 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
      • 慢慢变成自己内化的思维,这当然是开卷有益
    • 但看到不好的书,我会思考和好的书相比,作者差在哪里?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思维缺陷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
  • 问6: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欢的经典你不喜欢很正常。
    • 另外我觉得花一点时间选书是很值得的付出
    • 你要开始为自己的阅读做出独立判断,做出选择
    • 好的选择可以让你开心,坏的选择也会让你总结教训,争取下一次做出更好选择。
    • 经典书籍也要分类对待,就好像教育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 通识教育部分的经典书籍可以适应面很广,甚至每个人都可以看,
      • 专业面的经典书籍就受众小。
      • 而文学类因为有细分品种,不同的人口味不同都很正常。
  • 问7: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 其实这很正常,有些书经典是经典,但也需要你具备理解经典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 些书你不喜欢,是缘分没到。
      • 我高中不爱看《论语》,过了30岁再读,不得不觉得《论语》风靡两千年,是有理由的,
      • 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多少道理!
    • 我的建议就是,别人的经典阅读体验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
      • 如果你发现所谓经典好书你读不进去,又不是你的专业必修书,不必强求去读
      • 放一放,等以后缘分到了再读
    • 再说了,成长的法门并不唯一,读书并不是让一个人获得智慧的唯一通道
  • 问8:有些书只读没有感觉,怎么办?
    • 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
      • 如果你只是看,没有和其他行动结合
      • 读过也往往是过眼而已,收获不了什么。
    • 便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这也是最最重要的。
    • 读实用的书,
      • 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
      • 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
      • 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
      • 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了,也许才是自己的。
    • 至于那些让你感到醍醐灌顶的书,也不是真的带给你成长
      • 有些书之所以让你感觉收益大,也许只是因为它是你处于改变临界点时恰好出现的那一本
    • 看书只能打开视野,解开思维盲区,但是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必须通过行动。
    • 所以即便没有感觉,还是建议大家坚持读书,厚积薄发,不期速成,功不唐捐
  • 问9:我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只订阅经典博客,经常看看,比如秋叶老师的,够吗?
    • 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系统性思维,长期做碎片阅读,只会让自己的大脑充斥各种碎片思想、
      • 各种有趣的段子,但是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而这样的思考体系必须通过阅读有质量的好书慢慢培养
    • 等你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了,再看碎片文章,就可以把看到的信息点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让自己的框架更加丰富饱满。
    • 所以,我不提倡大学生或者年轻人过于依赖网络阅读模式
      • 还是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
    • 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
      • 这个是无法通过网络阅读系统建立的——当然一些特别优质的网络课程例外。
  • 问10:你读书时有什么乐趣?
    • 不过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确创造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小乐趣,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 1.推荐好书给熟悉的朋友,朋友也喜欢,能够加深友情。
      • 2.好多作者开微博,我写了书评后@作者互动转发,挺有成就感。
      • 3.读书时找亮点,然后晒到微博上,和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在微博上互动。
      • 4.写书评冲排行榜,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为经典畅销书写好书评,然后看着自己的书评后来居上,排名第一,充满了成就感。
      • 5.书评写得好,很多出版社编辑主动联系送书给我,希望我也给他们的书写书评,也很令我欢喜。
      • 6.看过的书不想要了,送给需要的小伙伴,也是雅事。
      • 7.我的朋友@萧秋水曾经采访了19位互联网上活跃的读书人选书和读书的经验,其中就有我的心得(百度“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就可以找到),这又是一种玩法。
      • 8.我自2014年坚持每周读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拆书书评,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但这样做,更需要坚持的力量。

乐爸爸总结

本来乐爸以为秋叶就是一PPT专家,没想到他读书也是这么的厉害,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一系列的学习框架。这本书秋叶老师在序言中提供了不少读书学习的心得以及五些写读书笔记方面的框架思维,不像有的书大谈理论,精华心得较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