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学以致用法》第二章 以科学为根据基础的表达术 笔记

《最高学以致用法》第二章 以科学为根据基础的表达术 笔记

作为一本讲输出的书,这一章作者给我们讲了30条干货,全是跟语言沟通相关的,比如如何提问、如何打招呼、如何开会、如何拒绝、赞美、斥责,如何请教、卖东西打电话,基本上把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沟细节都想到了,非常实用。

当看漫画了,一起来学习吧。

  • 01 说1
    • 描述前一天发生的事,也是一种输出
      • 不擅长输出”的人,应该从何下手开始练习呢?
        • 首先,就从“说”开始吧。
        • 可以针对自己读过、听到,以及体验过的事,利用语言说给他人听听。
        • 如果可以在一周内,三次和他人分享自己读完书的感想,就能轻松达到“输出的基本法则1”的“两周内运用超过三次的情报,大脑会自动转换成长期记忆”。
        • 只是透过“描述感想”,将大脑里的情报、自己的想法、思考、念头等,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如此一来,大脑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会让记忆变得更深刻。
      • “描述感想”的诀窍就在于,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自己的发现”。
      • 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什么感觉?只要尽量说出“你个人的意见”,你说的“话”就会有价值,让人愿意倾听。
  • 02 说2
    • 多使用正面语言,就能得到幸福
      • 在正向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只要改变正面语言和负面语言的比例,无论是工作或人生、婚姻生活等,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 根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针对职场上发生的正面语言和负面语言比例(正向比)的研究显示,比例呈3:1以上、以正面语言占多数的团队,在工作上可以创造出相当高的利益,团队成员的评价也非常高。
  • 根据夫妻关系研究权威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正向比一旦低于5:1,夫妻关系就非常有可能会面临离婚。
    • 要想在工作上创造成功、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正面语言必须要是负面语言的三倍以上
    • 各位在做输出时,千万要避免负面的输出。
    • 因为,正面输出若是没有增加,成功和幸福自然不会降临。
  • 03 说3
    • 说人坏话,就是负面人生的开始
      • 把心里想的,转换成语言“说”出来,就是一种输出,因此我非常建议大家可以多“说”。
      • 不过,唯独“坏话”,建议各位还是别尝试比较好。
      • 因为“说人坏话”,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 (1)刺激压力荷尔蒙分泌
        • 经常说人坏话、批判他人的人,比起不常这么做的人,罹患认知症的风险高出三倍之多。
        • 皮质醇是一种身体感到压力时会分泌产生的激素。也就是说,“说人坏话”不仅无法排解压力,反而会给自己制造压力。而且长期下来,还会增加罹患认知症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 (2)人际关系变差
        • 输出具有强化记忆的作用。就算没有说出口,想法还是会透过非语言讯息展现出来。
      • (3)变成专挑他人毛病的人
        • 如果彼此说对方的坏话,等于是把挑对方弱点、缺点和不好的地方,当成输出来练习。
        • 只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专挑他人毛病的人”。
        • “说人坏话”,根本就是一种“负面思考”的练习。
        • 负面思考会对你的人生踩下煞车,使你停滞不前。
  • 04 表达1
    • 眼神和态度,就像嘴巴一样会说话
      • 所有关于“表达”的问题,可以说都是沟通的问题。
      • 以沟通来说,可以分为“语言沟通”(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等两大类来思考,会比较容易理解。
        • “语言沟通”指的是语言的意思内容,以及言语上的情报;
        • “非语言沟通”则包含外观、表情、视线、姿势、动作、手势、服装、仪容等各种视觉上的情报。
        • 另外,也包括声调、声音大小、声音特色等听觉上的情报。
      • 比起语言的意思内容,一般人更相信视觉上及听觉上的情报。
      • 心理学上有个相当知名的“麦拉宾法则”(The rule of Mehrabian),揭示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 “说什么”,是语言沟通上的问题。至于“怎么说”,就属于非语言沟通了。
    • 比起内容,更重要的其实是笑容和清晰的表达。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只想着“说什么”,却完全不在意“怎么说”。
    • 在对他人做传达的时候,不只是“语言”,“非语言”同样非常重要。
  • 05 眼神接触
    • 眼睛是善于表达“想法”和“感情”的器官
      • 一种任何人都能轻松做到的非语言沟通,那就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也就是“眼神接触”。
      • 透过眼神接触,可以更容易了解彼此情感的细微之处,使沟通更加深入。
      • 透过眼神接触,还能刺激多巴胺分泌。
      • 多巴胺是一种“开心”、“快乐”的幸福激素,可以使人提高动力,也有强化记忆的效果。
      • 要想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眼神接触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方法。
      • 关于眼神接触的诀窍,具体如下:
      • (1)直视对方两眼之间的部位
        • 有些人可能不太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或者不好意思这么做。
        • 这种时候,只要看着对方双眉或两眼之间,或是鼻子附近的部位,避开直视对方眼睛,就能轻松做到眼神接触了。
  • (2)讲到重要的部分时,和对方眼神接触一秒
    • 假使对对方没有特殊感情,每一次的眼神接触,时间最长不过一秒就结束了。
    • 这种时候,一开始可以先试着只有在讲到重要内容,或是“想传达的重点”时,确实看着对方的眼睛。感觉就像用眼睛提醒对方要注意听一样。
    • (3)透过眼神表达“想法”
      • 眼神就像嘴巴一样会说话”。你的“想法”和“感情”,都会从眼神中透露。
      • 相反的,“没兴趣”、“这话题好无聊”等念头,也很容易从眼神中泄露,必须格外谨慎才行。
    • (4)倾听时同样看着对方
      • 有些人说话时会看着对方,但是在听对方说话时,却忘了也要做到眼神接触。
      • 听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表示“我对你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种非语言的讯息。
      • 除了眼神接触以外,如果再加上“点头”的动作,更能展现出正面的讯息。
  • 06 表达2
    • 委婉而确实的说话术—“缓冲说法”
      • 在告知对方坏消息的时候,有个方法可以尽量降低给对方带来冲击,那就是“缓冲说法”。
      • 【错误说法】No But说法
        • 例如:“最近常迟到喔。好不容易业绩有点起色了,这样不是功亏一篑了吗。”
  • 一开始就直接先说出“坏消息”,会让对方在心理上受到打击,导致接下来根本无心听你说话。
    • 【缓冲说法】1. Yes But说法
      • 最好的作法是,不直接提出“坏消息”,而是带入缓冲说法,减少冲击。
      • 最近销售业绩有进步,做得很好喔。不过,迟到的状况有点严重呢。记得要遵守时间喔。”
  • 【缓冲说法】2. Yes And说法
    • 更委婉一点的说法,还有另一种叫做“Yes And说法”,就是在“正面情报”之后,更进一步再提出“正面情报”。
    • “最近销售业绩有进步,做得很好喔。如果可以再做到遵守时间,就更完美了。”.
    • 加上“希望”、“如果可以……就好了”的说法,而不是提出责难或缺失,听起来会更温和。
  • 【缓冲说法】3. Yes How说法
    • 如果想再说得更委婉,可以使用“Yes How说法”。
    • 最近销售业绩有进步,做得很好喔。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做可以变得更好。”
    • “Yes How说法”这种目的在唤醒对方自觉的作法,可以说是促使对方改正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 07 打招呼
    • 打招呼是告诉对方“我接受你”
      • 打招呼是沟通的第一步。先有打招呼,然后开始闲聊,接着才会愈聊愈深入。
      • 愈是经常打招呼问好,彼此的关系也会更紧密。
      • 打招呼是一种心理讯号,代表“我愿意和你交流”。
      • 换言之,单单一个打招呼的举动,就能让对方感觉“被接受”、“被承认”。
      • 就像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曾说过的:“每个人生来都希望获得抚慰。”
  • 在心理学上,打招呼是“人际往来”的基础。
    • 打招呼的时候,要注意非语言的沟通表现。如果板着一张脸、无精打采地向人问好,只会让气氛变得更糟糕。
    • 所以,记得要面带笑容,看着对方的眼睛,用充满朝气的声音问好,如此才能发挥打招呼的最佳效果。
  • 08 闲聊
    • 比起“长篇大论”,“不时聊个几句”效果更好
      • 如果了解心理学上的“单纯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就会知道比起闲聊的内容,次数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 也就是说,接触次数愈多,人的好感度也会愈高。这就称为“单纯曝光效应”。
  • 不过事实上,沟通时比起内容,更重要的是次数。
    • 因此,各位不妨抛开“非得找个有趣的话题才行”的企图心,告诉自己“先开口再说”、“什么都好,先随便聊聊再说。”
  • 09 提问1
    • 开始前的提问,决定学习的方向
      • “提问”是最简单、且效果最好的一种输出方法。
      • 虽然“向人提问”也行,但光是“向自己提问”,就能大大地刺激大脑活动,去寻找更多必要的情报。
      • 大家都知道,测验和解题有助于提升学习和记忆。
      • 但是,对于还没有学过的事物,只要在学习之前先提问,也能大幅提升记忆的效率。
  • 喧哗吵杂当中,还是可以很自然地听见自己的名字或感兴趣的关键字,这种现象就叫做“鸡尾酒会效应”。
    • 大脑有所谓的“选择性注意”。这就像大脑的Google搜寻发动机一样,只要是先输入单字,大脑就会从周遭庞大的情报当中,根据“选择性注意”,挑出你要的讯息。
    • 启动这项“选择性注意”功能的关键,也就是事先输入单字,指的正是“提问”。
    • 透过向自己提问,并且把问题写下来,促使“选择性注意”开始启动。
    • 这时候,大脑就会努力从中去寻找答案。最后,你就能确实吸收到想学的内容,而且记得更清楚。
  • 10 提问2
    • 加深讨论深度的“适当提问”
      • 发问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也就是说,一般人发问都是“为了自己”。
      • 不过,人“被问问题”都会很开心。
      • 换言之,发问是一种会让人开心的举动。这时候,发问也是“为了对方”。
      • 适当的提问,不仅可以使讨论更活络,也会更有深度。
      • 以结果来说,“适当的提问”,无论是对出席会议的人或公司,都能带来非常多好处。
      • 提问也是沟通时的润滑剂,借由“适当的提问”,彼此会更加了解,人际关系变得更紧密。
      • 透过“适当的提问”,也能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评价
      • 提出适当问题有几个方法如下:
      • (1)边听内容边想问题
        • 无论是出席会议或参加讲座,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随时被点到都能提出三个问题。
      • (2)问对方乐于听到的问题
        • 针对对方“有提到”或“说明得不够详细的部分”提问,对方会非常开心,也会感谢你的问题。
      • (3)问其他参加者也想了解的问题
        • 自己可以代表发问。如果正好问到其他参加者也想了解的问题,大家都会非常感谢你。
      • (4)问能够使讨论更具深度的问题
        • 提问时若是能够顺应主题、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讨论会变得更有深度,大家也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11 请托
    • 比起“give and take”,不如抱着“give and give”的态度
      •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互惠原理”的法则。这是一种一旦受人好意,就会想“回报”的心理。
      • 基于这种原理,当你有事拜托他人时,不要只是单方面的请托,应该先主动为对方做点什么。也就是展现付出的态度。
      • 例如平时“亲切”以待,对方就会产生“也想回报你”的念头。这时候再提出拜托,对方一定会乐意接受。
  • 如果一开始就期待“回报”,迟早会被看透。因为愈是期待“回报”,“回报”愈是不会发生。
    • 用“give and give”的态度待人,当你有困难时,大家一定都会愿意伸出援手、提供协助。
  • 12 拒绝1
    • 把时间优先留给“真正想做的事”
      • “不懂拒绝的人”,会愈来愈没有体力和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甚至就连休息和睡眠、家庭时间等,也会被剥夺。
      • 很多自由工作者都会担心,万一这一次拒绝,工作就会愈来愈少,接不到下一个工作。
      • 不过事实上,有个法则是“拒绝愈多,工作会跟着愈来愈多”。
      • 只要确实“婉拒”,工作肯定会一个接一个找上门。
  • “拒绝”不会带来什么坏处,只要试过就会知道,“拒绝”反而可以让自己得到许多好处。
  • 13 拒绝2
    • 以“优先顺序”为唯一标准,当下就做出决定
      • 想聪明地婉拒对方,该怎么做呢?
      • 答案是先决定自己人生的“优先顺序”。
      • 拒绝时一定要“毫不犹豫”。
      • “依照情况判断”的作法也不是很好。“拒绝”的判断标准,一定要依照“优先顺序”,永远用同一个标准来决定。
      • 只要套用“拒绝公式”,就能避免冲突地聪明拒绝对方了。
        • 拒绝公式指的是“道歉(感谢)+理由+拒绝+替代方法”。
  • 14 简报
    • 化紧张为助力,提升工作能力
      • 只要能够控制紧张的情绪,上台简报就会变得容易许多。如此一来,肯定也会变得更厉害。
      • 顶尖运动员或专业运动选手经常会说自己“乐在紧张的情绪当中”。
      • 究竟紧张是敌是友,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有了定论。
  • 处罚或压力、紧张等负面因素最好占一定比例,可以使能力提升。当压力太大或太轻,都会造成能力降低。
    • 某种程度的“紧张”,对工作能力来说,具有提升的作用。这也意味着紧张并不是敌人,而是战友。
    • 关于控制紧张情绪的具体方法,各位可以参考我的另一本著作《适度紧张能提升两倍能力》
  • 15 讨论
    • 重要的是谨慎的事前准备,以及少许的勇气
      • (1)练习讨论
        • 一开始可以先从和工作完全无关的话题来练习。
        • 建议各位可以从“书本”、“电影”、“电视节目”等为题材,多加深入讨论。
  • (2)切割讨论和感情
    • “讨论”应该要和“感情”做切割,这同样需要训练。
      • 必须要做到激烈讨论之后,彼此还能笑着互相打气加油才行。
  • (3)事先推演流程
    • 一般大多会在事先就知道“要讨论什么”。
      • 因此,这时候就能推演会议的进行,预想可能出现的“论点”和“问题”,事先想好对策。
      • 比起“擅长讨论”或“很会说话”,事前做了多少准备,才是影响结果的最大关键。
    • (4)拟定假设问答
      • 先拟定“假设问答”或“Q&A集”。也就是针对会议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事先整理成文章。
      • 可以参考所谓的“10—30—100法则”。
        • 意思指的是差不多10个问题可以应付70%的状况、30个问题可以应付90%的状况、100个问题可以应付99%的状况。
    • (5)抢先提出意见
      • 心理学实验发现,会议流程会受“最先提出的意见”很大的影响,以结论来看,很多都是“最先提出的意见”。
  • 16 请教
    • 把心情说出来,心里就轻松许多
      • 一般都认为“请教”是一件“丢脸”的事。
      • 虽然承受相同的压力,但只要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就不会受到压力的影响。
      • 透过请教他人,可以获得解决办法。甚至,借由依序表达,大脑也会对事情有更清楚的理解,进而想出解决办法或方向。
      • 也就是说,只要觉得“自己似乎有能力控制”,就能大幅减少心里的不安和压力。
      •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主张“请教”或“心理谘商”有其效用的理由。
  • 17 创建关系
    • 和“有深度关系”的十五个人创建紧密关系
      • 将人类的关系分为八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关系呈现同心圆的状态,愈接近圆心,关系“愈紧密”,人数则愈少。
      • 包括“亲友”、“倾诉对象”、“心理谘商师”在内,都是“关系紧密”的人,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人。
      • “亲友”只有几人,包括“倾诉对象”在内,最多也只有五人。
      • 就心理学上或社会学上来说,同时和十五人以上创建“紧密关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 花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去迁就“关系淡薄”的人,只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罢了。
      • 大部分的人都认识太多人了。
      • 与其和一百个人分别见面,不如和十个“关系紧密”的人见十次面。
      • 尽量减少把时间浪费在“关系淡薄”的人身上,以和“关系紧密”的数人创建深厚关系为最优先。
  • 18 赞美1
    • “赞美使人成长”一点也没错
      • “赞美”不仅是输出,同时也会是一种“反馈”。不擅长“赞美”的人,不妨可以将它视为“反馈”来练习。
      • 透过“赞美”和“斥责”,可以唤醒对方的“自觉”,促使对方“自我成长”。
      • 凡事都让下属自己思考,会导致不断陷入停止思考的状态。
      • 某种程度的指示或引导方向(=反馈),反而可以加速下属的成长。
      • “受到赞美”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感到“开心”,同时激发“再继续努力!”的动力。
      • 要想引导对方迈向进步,“赞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19 赞美2
    • 不会造成对方得意忘形的有效“赞美法”
      • 以下介绍四种使对方自我成长的“赞美方法”。
        • (1)针对“希望对方做得更好的行为”赞美
          • 你要赞美的应该是“希望对方做得更好的行为”,而不是“结果”。
        • (2)用具体的方式赞美
          • 针对希望对方做得更好的“具体行为”,尽量钜细靡遗地给予赞美,也会促使对方产生“下一次这部分要做得更好!”念头。
        • (3)满足对方希望获得肯定的期待
          • 心理学上有个相当知名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理论指出,希望获得承认、获得肯定的“承认需求”,是人的所有需求当中,属于较高层次的一种。
          • 承认需求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换言之,满足对方承认需求的“赞美方法”,不管说几次,都能得到效果。
  • (4)透过文字赞美
    • 透过书信等文字上的赞美,效果会更好。
      • 因为文字可以保留下来,之后可以不断反复浏览。
      • 每一次再回头看,都能发挥“赞美”的效果。
  • 透过“赞美/受到赞美”,人际关系会变得更紧密。没有人不喜欢被赞美,大家也都会喜欢赞美自己的人。
  • 20 斥责1
    • 生气是为了自己,责骂是为了对方
      • 新进员工其实不排斥受到责骂,反而希望借此获得成长。这一点实在令人出乎意料。
  • 所谓“斥责”,是针对“失败”或“不乐见的结果”所做出的反馈。
    • 以结果来看,可以唤醒对方的“自觉”,进而思考“对策”,改变“行为”,促使“自我成长”。
    • 必须站在“For You”的出发点提出责骂,这才是最重要的。
    • 如果是以“For Me”(为了自己)为出发点呢?那就会变成发泄情绪。
    • 至于具体的斥责方法,最重要的是“指出希望对方修正的具体行为”。
    • 促使对方思考失败的原因、理由及对策。
    • 最重要的是避免同样的错误和失败再发生。
    • 只要能够唤醒对方的“自觉”、思考出“对策”,反馈才能算是达到目的。
  • 21 斥责2
    • 没有信赖关系,骂只会带来反效果
      • “斥责/被责骂”,是创建在彼此的信赖关系之上。
      • 身为主管,对待下属必须用“父亲般的爱”。
      • 下属面对主管,必须要抱着某种尊敬才行。
  • 彼此之间必须要先有这种父亲般的慈爱,与尊敬的信赖关系,“斥责/被责骂”才有可能成立。
    • “过于强势的父性”,对人际关系来说其实不利。
  • 22 道歉
    • “道歉”不是“认输”
      • “男性”且“地位愈高”的人,通常都不愿道歉。
      • 之所以无法坦然道歉,是因为自尊心过高,觉得道歉有损自我价值,所以不想伤害自己的自尊心。
      • 道歉会提高别人的评价。
      • 很多人都觉得“道歉”会降低自己的评价,因此不愿坦然地道歉。事实上,坦然道歉反而对自己有利。
      • “道歉”可以让自己做到输出后的“反馈”。透过在情绪上接受“失败的结果”,进而反省,找出下一次的对策。
      • 不愿“道歉”的人,不妨把“道歉”当成一种“反馈”,或是“进步的养分”。
      • 只要了解“道歉”不会降低自我评价,反而有提升的作用,应该就能坦然地“道歉”了。
  • 23 说明1
    • 从“语意记忆”转换成“情节记忆”
      • 不擅长输出的人,应该也都不擅长说明。
      • 相反的,说明就是最适合锻鍊输出能力的一种训练。而且透过说明,大脑会更容易留下记忆。
  • “首先,沿着三角形的底边和高,画出一个长方形。从三角形的顶点,画一条垂直线。这时候,左右两侧会分别出现两个面积相同的三角形。所以,将长方形的面积‘底x高’除以2,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 只要能够做到这样的说明,就绝对不会忘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
    • 像这样透过说明,原本的“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被转换成“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因此变得更容易记住。
      • 所谓的“语意记忆”,是指关联性较低的组合,例如英文单字“apple=苹果”。
      • “情节记忆”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或体验,也就是像故事一样的记忆。
    • “语意记忆”不仅不容易记住,而且容易忘记;情节记忆则容易记住,且不容易忘记。
  • 24 说明2
    • 用“充满自信的态度”加上“根据”
      • “说明”会在大脑留下记忆,同时也是一种锻鍊大脑的方法。
      • 我想为各位介绍“清楚说明的7个方法”。
      • (1)大声、清楚地说
        • 首先,至少要大声、清楚地说。也就是多留意“非语言沟通”的重点。
      • (2)充满自信、落落大方地说
        • 说话时要带着自信。
      • (3)先说重点
        • 说明时记得先说结论和重点。
        • 例如“我赞成这个意见,因为……”。像这样以“结论”+“理由”的顺序陈述,听起来会更有逻辑,更容易了解。
      • (4)长话短说
        • 说明应该尽量长话短说。如果内容较长,可以简洁地分段陈述。
      • (5)举例
        • 透过例子说明,可以让听者更容易理解。
      • (6)借助专业
        • 借助专业,可以大大提升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本书引用了许多知名大学研究的原因。
      • (7)使用数据
        • 透过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就能提升说服力。
  • 25 坦白
    • 坦承自己的真正想法,可以加强紧密关系
      • 很多人都害怕揭露“自己的真正想法”和“弱点”。
      • “坦白”自己真正的想法,其实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更紧密,也能让沟通更进一步。
      • 透过坦承自己的内心(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例如“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弱点”、“自己不好的地方”等,可以拉近和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 因此,“自我揭露得愈多,感觉更亲密”的现象,就称为“自我揭露法则”。
      • 心理学家奥特曼(Irwin Altman)和泰勒(Dalmas Taylor)曾经提倡:“透过自我揭露,可以了解彼此,增加彼此的信赖,创建起亲近的关系。”(社会渗透理论)
      • “对方只对我坦白,没有对其他人说过”,这种心理上的交流,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自我揭露的程度愈广、愈隐密,感觉会更加亲近。
  • 自我揭露必须配合对方的“心防”,一步步循序渐进才行。
    • 如果对方尚有心防,自我揭露适度就好。如果认识久了,对方已经卸下心防,这时候才能做更深层的自我揭露
    • 一旦坦白自己之后,对方也会愿意自我揭露。这种现象称为“自我揭露的回馈”,透过彼此坦白内心的世界,一步步加深关系。
  • 26 自我介绍
    • 事先准备好“30秒”和“60秒”两种版本
      • 自我介绍可以清楚分成“厉害的人”和“不擅长的人”两种。
      • 自我介绍要做得好,其实很简单。只要事先拟好稿子,然后背下来,练习到可以流畅表达就行了。了不起三十分钟就能办到。
      • 在拟定自我介绍的讲稿时,最好准备“30秒”和“60秒”两种不同的版本。30秒”大约是200个字,“60秒”大约准备个400字就够了。
      • 自我介绍时,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好感的六大重点。
      • (1)用大家都听得懂的方式介绍
        • “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避免使用专业用语。这一点非常重要。
      • (2)尽量加入和他人的不同的重点
        • 自我介绍的必要条件,就是“让人记住”。
        • 所以,应该尽量在内容中加入自己“独特的地方”、“特别的地方”、“优点、擅长的部分”、“可以和他人做出区别的特点”等。
      • (3)多利用数字
        • 善用数字,可以更容易做出区别,让人了解你厉害的地方。
        • 例如,与其说“我喜欢看电影”,可以改说“我是个电影迷,一年会看上百部的电影”。
      • (4)多提到对未来的展望
        • 包括“未来展望”、“使命”、“目标”等,自己想实现的期望。
        • 在自我介绍中尽量提到自己行为和思考的方针,可以获得强烈的共鸣,也大大提升了后续大家的反应状况。
        • 没有“特殊专长”或“不同于他人特色”的人,借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引起大家的热烈回应。
      • (5)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 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主要取决于非语言讯息。
        • 因此,自我介绍时必须注意自己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讯息,眼睛看着前方、面带笑容大声地清楚表达。
        • 只要这么做,就能给对方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 (6)补充自己的特色
        • 所谓自我介绍,就是告诉对方你希望如何被看待。这是个好机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展现希望被看到的自己。
        • 因此,平时就必须先想清楚“自己希望被如何看待”。
  • 27 卖东西1
    • 不是“推销”,而是“展现价值”
      • 所谓做生意,是正确传达商品“真正的价值”、“真正的优点”、“真正的魅力”。最后使客户提高购买欲,进而购买。
      • 真正做生意的方法,完全不需要“兜售”,更不必“强迫推销”。
      • 如果从消费者的心理层面来说,他们想买的是“有用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没有人会想买。
      • 如果想卖出商品,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展现价值”。
  • 虽然只有七个要点,但看完之后,各位是否也会想购买呢?这当中完全没有提到任何一句“请多多捧场”
    • 只是介绍商品真正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说明“利益”。也就是顾客(消费者)买了商品以后,可以得到什么好处或利益。就针对这一点好好地说明吧。
  • 28 卖东西2
    • 只要“价值>价格”,东西就卖得出去
      • 所有做生意的人一定都会想知道的“热销公式”,其实就是“价值>价格”。
      • 价格只要比自己预想或期待的价值更便宜,大家就会购买。如果更贵,自然不会买单。
      • 要想不调降价格、又能把东西卖出去,方法就是提高商品的价值。
      • 当然,也可以重新研发制造有吸引力的商品。
      • 不过,针对现有的商品,其实只要确实让消费者知道商品的魅力、优点和利益,马上就能符合“热销公式”。
      • 举例来说,我有一个网络学习社团,名叫“桦泽塾 精神科医师的工作术”。
  • 只要像这样记住“价值>价格”的重点,就算不做任何推销,也能展现商品的吸引力。
  • 29 感谢
    • 让事情一切顺利的神奇咒语—“谢谢”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显示,经常抱着感谢、正面心情和幸福感的人,比相反的人可以多活9.4年。
      • “心存感谢有益健康”是经过证实的。
      • 以脑科学来说,感谢会刺激大脑分泌四种不同的脑内物质,分别为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及脑内啡。这四种激素,都会对大脑和身体产生正面的作用。
      • 感谢是锻鍊大脑最好的方法。
      • 血清素和催产素具有疗愈的作用,可以使人放松;催产素和脑内啡还有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这些物质的分泌,可以说都是“有益健康”。
      • 感谢和受人感谢时,大脑都会分泌出脑内啡。大家都知道向人表达感谢的好处,不过事实上,就连受人感谢,生理和心理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也证实感谢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各位不妨鼓起勇气,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谢谢”,是一句让所有事情变得一切顺利的神奇咒语。
  • 30 打电话
    • 紧急时,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工具
      • 比起e-mail和手机讯息,还是有某些时候,“打电话”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 (1)电话是最好的确认工具
        • 电话的好处,就是快速且确实。
        • 如果是“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或是“想立刻知道决定或结果的事情”,就适合用电话。
      • (2)必须避免打扰到对方的工作
        • 电话最大的坏处,就是会打断对方的工作。
        • 专注力一旦被打断,要再恢复原本的专注,最少必须花五分钟以上。
        • 或者,可以配合对方的时间安排,例如利用午休时间等,挑选“不是忙着工作的时间”打电话。
      • (3)可以传达非语言讯息
        • 透过非语言的方式,例如声调等,传达自己的“感情”。
        • 用电话郑重表达,对方更容易感受到你的心情。
  • (4)可以传达细微差异
    • 写一封冗长的e-mail,需要花上一段时间。如果是“复杂的事情”或直接用电话说明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打电话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 (5)不会留下证据
      • 电话的一大坏处是,不会留下纪录。因此经常会发生认知不同的状况,例如明明在电话中说“好”,后来却改口“我没有说过这种话”。
      • 如果透过电话讨论重要事情,后续最好再以e-mail做确认,并将纪录和内容保留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 (6)必须顾虑对方是否喜欢讲电话
    • 有些喜欢讲电话的人,就算是不紧急的事,也会希望尽早以电话告知。
    • 老一辈的人都习惯讲电话,应该有很多人都偏好以电话联系。

总结

如此细致的沟通细节,本文值得反复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