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第一章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注解

《当下的力量》第一章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注解

像《当下的力量》这样的书,没有一定的修炼还真的是不好理解,就看第一章这标题,就让人有点茫然。人的大脑是人有别于低等动物的重要标志,人有了思维,有了知识,远远的将低等动物抛在了后面。但是,那并不是你,那是一个为了完成进化繁衍的进化体,而你,你是与本体合一的存在。

换句话说,这世上有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它玄妙莫测,你与之是相联结的,你要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必须要停止思维,那个不可说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本章介绍了思维的产生缘由,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情绪比如:怨憎、仇恨、自卑、内疚、愤怒、抑郁、嫉妒等等。我们人类要摆脱思维的控制,只有让自己开悟,成为一名觉者。

大纲笔记中有包含了我自己的注解,不喜勿喷。

  • 开悟的最大障碍
    • 1. 问:
      • 开悟(enlightenment)是什么?
    • 答:
      • “开悟”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些超人类成就的玄学,但是,它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
      • 它是一种与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毁的事物相联系的状态。
      • 几乎矛盾的是,它其实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更伟大。
      • 如果你不能感觉到这种联系,有一种与自己以及与你周围的世界相分离的幻象。
        • 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孤立的碎片。
        • 然后,你内外部的恐惧、冲突和矛盾也随之产生。
      • 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受苦的终结”(the end of suffering)。
    • 我的注解:
      • 开悟就是有觉察的观照自己的思维,让思维停止,保持无思无想无念的状态,就是受苦的终结。
    • 2.问:
      • 关于本体(being)这个词,你能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吗?
    • 答:
      • 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One Life)。
      • 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本体不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之中。
      • 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
      • 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
      • 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就会感觉到本体,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它。
      • 重新觉知到本体,并保持这种觉知体验的状态就是开悟。
    • 我的注解:
      • 按荣格的说法,本体就是集体无意识,或者是原始本能,人的原始本真状态。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元神”或者是魂,或者佛家所说的空的状态。
      • 平时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但是在深深的无念无思维状态时,就能感受到本体的存在。
    • 3.问:
      • 你谈到的“本体”,是指上帝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 “上帝”这个词已经成了一个封闭的概念。当人们说出这个词时,他们就会构想一个形象出来。
      • 和上帝一样,“本体”这个词也没有解释任何东西。
      • 然而,本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这是它的优势。它没有将一个无限的、无形的东西缩减成一个有限的实体。
      • 人们不可能在头脑中构想出一个关于本体的意象,也没有人能够宣称他独自拥有本体。它是你的本质,只有当你感觉到临在时,你才会立即领会到“我是”的真谛。所以从“本体”这个词到体验到你的“本体”,只是小小的一步而已。
    • 我的注解:
      • 本体这个词本身并无意义,它是一种状态,一种只有当你感觉到无念无想,静极生动时才会体会到的状态。
    • 4.问:
      • 体验这种现实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 答:
      • 是认同于你的思维,它使人们进行强迫性的思考。
      •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这种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
      • 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 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强迫性思考者(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一个充满了问题和冲突的疯狂而复杂的世界、一个反映了我们大脑越来越分裂的世界。
      • 开悟是一个圆满的境界,合一而和平,与生命以及它所显化的世界合一,同时,与你最深的自我的未显化的生命,也就是本体合一。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这将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
      • 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这将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
      • 思维认同创造了一连串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和定义,阻碍了你所有真正的关系。
      • 在我们肉身表相看来是与众生分离的情形之下,你其实是与万物合一的。
      • 思维已经变成了一种疾病。当事情失去平衡时,这种疾病就会发生。比如,体内的细胞分裂和繁殖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当这个过程不顾整个有机体而持续地快速增生时,我们就会得病了。
      • 注意:如果思维被正确利用的话,它将是一个超强的工具;但如果利用不当,它的危害则相当大。准确地说,不是你利用思维的方式不对——基本上你根本没有利用它,而是它在利用你。这就是一种病态。你认为你就是你的思维、你的大脑,其实这只是种幻觉,这个工具已然控制了你。
    • 我的注解:
      • 用道家的话来说,思维主魄,属阴性。魄常常受到外在情境的影响,而生出各种情绪。荣格在将魄称为阿尼玛:被激情所驱动的无分别的意志。在《太乙金华宗旨》中,魄又称为识神,是一种带世欲偏见与分别心的思维,常常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给人带来痛苦或欢乐。
    • 5.问:
      • 我不是很赞同你的说法。虽然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常常漫无目的地思考,但是我仍然利用我的大脑完成了许多事情,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做的。
    • 答:
      • 无论何时,当你想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你能做到吗?你找到了停止思考的那个按钮吗?
    • 我的注解:
      • 思维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必备条件,但是我们常常被思维控制了,甚至是没有意识的控制。思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但常常又离不开她,就如道家的识神与元神,是二元对立的一体两面。但是我们要学会停止思维,学会控制思维,学会使用思维,不是被思维利用。
    • 6.问:
      • 你是说完全停止思考吗?不,我做不到,一两分钟或许还可以。
    • 答:
      • 那么,就是你的大脑在利用你了。你无意识地认同了它,所以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它的奴隶。这几乎就像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它所俘虏,所以你认为思考问题的这个实体就是你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
      • 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你很好地观察这个思考者。在你观察这个思考者时,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然后,你会开始意识到有很大的一片超越思想的智性,思想只是这个智性的一个小方面。你同样还会认识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情,如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等,都是来自于大脑之外的。你开始觉醒了。
    • 我的注解:
      •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思维,思维就会停止,观察的方法很简单:你用心问问你自己,你现在在想什么,如果你没有在想事情,说明你正处于停止思考的状态,否则你可能需要让你的思考停下来,或者是持续观察你的思考。
  • 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 7.问:
      • 观察思考者”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 答:
      • 经常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那些多年来缠绕你的“旧唱片”。这就是我说的“观察思考者”的含义,换句话说: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
      • 当你在倾听那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评判。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做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同样的声音又会从后门乘虚而入。你将会很快地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它超越了你的思维。
      • 所以当你在倾听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你在观察这种思维。
      • 这样,一个新的意识层面产生了。随着你倾听思维,你会感觉到在这种思维之下或之后的一种有意识的临在,那就是你更深的自我。
      • 于是,这种思维丧失了它的力量而且很快地消散,因为你不再通过对思维的认同而为其注入活力。
      • 这是不自主以及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
      • 当一种思维止息时,你会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 stream)中体验到一种思维的中断——思维空白。
      • 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于是你开始感觉到与本体合二为一的自然状态,通常这种状态受到思维的蒙蔽而模糊,多加练习之后,你的这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会加深。实际上,这种深度是无止境的。你同样会感觉到一种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喜悦。
      • 随着你进一步深入这种“无念”的状态(东方人的说法),你会认识到一种纯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如此喜悦地感受你的临在:所有的思维、情绪、身体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在与你的本体比较之下,都不那么重要了。然而这不是一种自我(selfish)的状态,而是一种无我(selfless)的状态。它超越了你原先认知的自己(yourself)。这种临在实际上就是你自己,但不可思议的是,它比你伟大。
    • 我的注解:
      • 人人都爱思考,有时候爱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些事情是主动思考,比如考虑一下工作的事情,基本上都能控制住思考的方向。而有些事情则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比如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股悲伤的情绪,觉得人活在世上索然无味。
      • 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你要知道你正在做这种思考,要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倾听或者是观察,不要让这种思维控制了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好你的情绪,别影响到了工作与生活”。
      • 当你知道你被情绪控制时,要尽快脱身,可以使用佛教天台宗的天台小止观,或者是深深深的呼吸,或者是数呼吸,或者是站起来走一走,或者是跑步锻炼,总之,不要闲下来让思维控制住你。
      • 通过这些方法,你的思维就渐渐停止了,然后人就会变得宁静,身体和你各自都能感应到对方。好像眼睛里面有一个灵魂在控制着身体,而不是被无意识的身体控制着灵魂,这种感觉在我们国家的道家中有描述,好像称为“内景”。
    • 重点:修炼方法
      •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可通过任何日常活动来练习这种方法。
      • 比如,每次你在家中或办公室上下楼梯时,你每一步、每一刻,甚至每一次呼吸时都全神贯注,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
      • 或者当你洗手时,关注与洗手有关的所有感觉:水的声音和感觉、手的运动、肥皂的香味等等。
      • 或者在你上车时,关闭车门后,停顿几秒钟并观察你的呼吸。觉察到那个宁静且强而有力的临在。
      • 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你的练习是否成功:你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
  • 超越你的思维
    • 8.问:
      • 难道思维对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来说不是最为关键的吗?
    • 答:
      • 你的大脑只是一个工具。它是被用来处理特殊任务的,当这个任务完成时,你就让它处于休止状态。
      • 因此可以说,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如果你观察你的思维,你就会发现这是真的。这还导致了你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
      • 实际上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
    • 我的注解:
      • 思维确实很重要,就如我之前所说,元神和识神是人身上二元对立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但是为我要特别警惕的是不要被识神所控制。可以参考《太乙金华宗旨》第二章。
    • 9.问:
      • 我们为什么会对思维上瘾呢?
    • 答:
      • 因为你认同思考,就是说,你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取自我的感觉,因为你认为,如果你停止思维活动,你将不复存在。随着你逐渐长大,在你个人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下,你在脑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
      • 我们不妨把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小我”。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它才能存活。
      • “小我”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在这里,我所指的是虚假的自我,它是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于思维而产生的。
      • 对于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完全颠倒是非。这是因为,当我们的大脑由小我掌控时,它是功能失调的。
      • 小我尽力使过去发生的事情复活,因为如果没有过去,你将会是谁?它还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以确保它能继续存活,并且在未来寻找某种慰藉或满足。
      • 它会说:“某天,当这个、那个或其他的事情发生时,我就会很好、很幸福,也很平和。
      • ”即使当小我看似在关切当下时,它所关切的也不是眼前的当下,因为小我看待当下的方式完全错误——它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的。
      • 或者它把当下作为达成未来目的的手段,而这个目的,始终存在于思维所投射出的未来。观察你的思维,你就会看到小我的这种运作方式。
    • 我的注解:
      • 这里就是我执,我们执着于有一个我的存在,执着于现实世界中的这个我有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追求快乐,追求永恒,追求财色名食睡,忙忙碌碌,不知疲倦。
    • 10.问:
      • 我不希望丧失分析以及辨别事物的能力。我不介意学习如何更清晰地思考问题,但我不愿失去我的大脑。思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为贵重的天赋。没有了它,我们将沦为一种动物。
    • 答:
      • 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
      • 思维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但是意识的存在不需要思维。
      • 开悟意味着超越思维,而不是下降到思维之下属于动物或植物的层面。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你还是会运用你的思维,但是运用思维的方式会更为集中、更有效率。你主要为实际的目的而运用思维,但是你会从不自主的自我对话中解放出来,享有内在的宁静。
      • 当你利用你的思维时,尤其当你需要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维和静止之间、思维和无念之间徘徊。无念是有意识但没有思维。只有在这种方式下,你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为只有在这种方式下,思维才有真正的力量。
      • 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都是在无念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都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来自于无念状态。
      • 身体或生命的奇迹不是通过思维来创造和得以维持的。很明显,有一种比思维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 我的注解:
      • 我们需要思维,需要识神,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生活。但是我们需要专注,我们要把思维当作工具,不要被外在的一切有形物质牵着鼻子走。要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思维,在需要时使用,不需要时,保持无念的有意识状态。
  • 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 11.问:
      • 情绪是什么?我陷入情绪的时间比陷入思维的时间多。
    • 答:
      • 情绪在思维和身体的相遇处产生。它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或者可以说,它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
        • 比如,一个攻击性的想法或敌对的想法会聚集你体内的被我们称为愤怒的能量。这时身体准备开始战斗。身体上和精神上受到威胁的想法促使身体收缩,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恐惧在身体上的反映。
      • 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越少的话,你的情绪能量的负荷就会越强,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 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体验到它们,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
      • 如果你很难感受你的情绪,那么请先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里至外感受你的身体。
    • 我的注解:
      • 思维会在身体上产生反应,比如愤怒,悲伤,都是思维在捣鬼。甚至一些心理疾病因此而产生
    • 12.问:
      • 你说情绪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但是有时这两者之间也会发生分歧:当思维说“不”时,情绪可能会说“好”,或者反之。
    • 答:
      •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思维,身体总是会给你一个真实的反映,所以请在你体内去看或是感受它。
      • 如果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分歧,那么思维永远是说谎的一方,情绪则始终是真实的。
      •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不是指你是谁的终极真理,而是你当时思维状态的相对真实。
      • 思维存在于你的大脑里,情感却具有强烈的生理成分,所以你可以在体内感觉到它。然后,你可允许情绪的存在,但却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绪,而是一个观察者。如果你这样做,所有无意识的东西都将会被意识之光所照亮。
    • 我的注解
      • 思维会给身体产生一些反应,意识到的称为情绪,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是身体疾病。但是不要试着强制控制住他们,要观察情绪,让这些情绪慢慢消散。
    • 13.问:
      • 所以,观察我们的情绪像观察我们的思维一样重要吗?
    • 答:
      • 是的。你应该习惯这样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将会把你引向正确的方向。
      • 但是,请不要进行分析,观察就可以了。请将你的注意力集中于内在,并且去感觉情绪的能量。
      • 如果没有情绪存在,那么请更深地去关注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这就是进入本体的大门。
      • 情绪通常代表着一个被强化的以及被注入能量的思维模式,由于它的能量是蓄势待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不容易维持临在的意识而观察到它。
      • 它要控制你,而且它通常都会得逞——除非你有足够的临在意识。
      • 如果你由于缺乏临在意识而陷入无意识的情绪认同之中,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这种情绪会暂时地变成“你”。
      • 思维模式通过情绪创造了一种它自己的被放大了的反应,而情绪的振动频率又一直为原来的思维模式注入活力。
      • 思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反抗或消除这种情绪上的痛苦,这也是思维活动如此之多的原因。
      • 然而思维顶多也只能暂时地将痛苦掩盖住。
      • 实际上,思维越是努力去摆脱这种痛苦,痛苦就会越深。
      • 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 我的注解:
      • 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所以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她,但是思维模式会创造一种情绪,而过度的情绪又为思维模式注入活力。
      • 听起来很是费解,这么说吧,如果你驾车在路上,看到前车无缘无故别你的车,这时你觉得前车一定是看不起你,欺辱你,这是思维在作祟,于是你内心愤怒,身体不由自主的火气上溢,想要教训一下前车,否则你觉得太压抑了,于是路怒了,你变成了情绪
      • 人一发怒,就越发觉得这股气咽不下去,一定要报复一下。这又是思维在作祟了,她试图让你平息这样的愤怒,你只有报复了才能平息下来。于是,网友们就可以欢快的在新闻头条微博之类的媒体上看到一些路怒事件了。
      • 如果你当时发现前车别你,你返问自己一下,然后观察你的情绪,过不多久你可能情绪就消了,而且发现其实前车只是在躲避别的车辆,并不是有意而为,是你多虑了而已。
    • 14.问:
      • 我要问:积极的情绪,如爱和喜悦,究竟是什么呢?
    • 答:
      • 它们是与你和本体相关联的本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当思维空白出现时,感受爱、喜悦或短暂的宁静都是有可能的。
      •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当感受到极大美感、极度恐惧或体力受到极度挑战时,才能引起思维的暂时失语,这时,思维空白才会产生。
      • 当这种思维空白产生时,突然,你就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状态中,有一种微妙却很强烈的喜悦、爱与平和。
      • 通常,这种时刻是很短暂的,因为大脑很快就会恢复它嘈杂的、被我们称为思维的状态。
      • 除非你将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否则爱、喜悦以及平和不会持久。
      • 但是它们不是我所谓的情绪。
      • 它们处在一个比情绪更深的层面。
      • 所以你需要完全地意识到你的情绪,才能感受到它们。
      • 情绪”字面上的意思是“干扰”。这个词源于拉丁文“emovere”,是骚扰的意思。
      • 爱、喜悦与平和是深刻的本体状态,或是内心与本体联结时的三个方面。
      • 在这种状态下,它们没有对立,这是因为它们都源自于思维之外。
      • 但情绪则不同,它属于二元思维的一部分,受制于对立法则。
      • 简而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坏。
      • 所以在未开悟的、与大脑认同的状态下,我们称为“喜悦”的东西,只不过是痛苦和欢乐轮流交替时短暂的欢乐而已。
      • 欢乐总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悦是由内而生的。
      • 今天让你欢乐的事情,明天可能会让你痛苦,或者它将会离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将会感到痛苦。
      • 而且,我们通常称为“爱”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短暂的欢乐和兴奋,一种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间就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 许多爱情在经历起初的激情之后,会在爱与仇恨、吸引和攻击之间徘徊。
    • 我的注解:
      • 快乐和痛苦并存,而在开悟的状态下的爱、喜悦与平和是本体状态,是没有对立的,因为都原于思维之外。
      • 意思是说,我们内心宁静无念,静极生动,内心会升起种种喜悦或爱,它们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外在思维引发的。我们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指我们的内心不因外在的物质而动荡,内心安定,会升起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 而来自外在的财色名食睡引起的快乐,通常很短暂,并且很容易转化为痛苦或仇恨,吸引或攻击等等。
      • 我们只有长期保持在临在状态,才能时时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爱、平和与喜悦,否则很快大脑就会被思维占据。
    • 15.
      • 佛陀说人类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贪婪,如果你要摆脱痛苦,你就必须摆脱欲望。
    • 答:
      • 思维不停地在外部或未来寻求拯救或满足,以代替本体的喜悦。
      • 所有的欲望都来自于此。
      • 只要我有思维,我就会有欲望、需要、执着、厌弃等,离开了这些就不会有“我”的存在。
      •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渴望得到自由或开悟,那也是在未来寻求满足或完整的一种欲望。
      • 所以不要努力解放你的欲望或试图“达到”开悟的境界。
      • 请关注当下,并成为你思维的观察者。
      • 不是引用佛的话,而是变成佛,成为觉醒的人,这才是“佛”这个词的含义。
      • 只要你认同思维,也就是说,只要你处于无意识状态,痛苦就不可避免。
    • 我的注解:
      • 欲望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进化的原动力,所以人不可能不存在欲望。古人常说:人要克制欲望,或者是欲望不要太强。南宋的朱夫子朱熹曾经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与佛学的观点非常相似。
      • 【引用:宋明理学家们认为: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污染,人的本心昏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通过去除物欲、泯灭己私的功夫,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在这一点上宋明理学与佛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 而这一切都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认同会创造人欲,因此我们应该要修炼当下的力量,避免思维认同,常常处于临在无念的状态,渐渐的摆脱痛苦的纠缠。

总结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内容本质上与中国的道家,或者是佛学是一理相通的,之所以让我如此关爱是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写得很细致入微,让初学者有方法可循之,有理可依之,而且看上去还挺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