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技术》 第5章 在生活中学习 笔记

《深度学习的技术》 第5章 在生活中学习 笔记

步入了工作的成年人,很多都是没有时间学习的,平时工作就够累了,晚上回家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时间太少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学习,作者给出了非常多精妙的建议,比如说读书吧,对于致用性书籍,不要一次一本流水账式的读,而要同时读两本,比如书中提到的案例人物小强,就属于聪明的读书法

小强在看了本书后,意识到间隔效应、交错效应、提取效应能增强他的记忆,因此他找到了两本书交叉阅读,每读两个小时就换一本,分成几天来读,并且每天抽出15分钟来回想昨天读过的东西,完成提取练习。

而小明呢,认认真真的渴求一份投入,一份收获,有点像社会上流行的“穷忙族”的作法。

小明不会去思考如何用一份努力换取三份收获,而是满足于付出一份努力,能换取一份收获的事情。例如,小明会要求自己在一天里用4个小时读一本书,获得一份收获。

作者说:
要让自己达到高效,就必须将一石三鸟当作原则,思考并主动寻找如何才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接下来作者列了10个点子,来教我们如何学会一石三鸟,特别是最好的“个人计划,发泄知识”部分,作者列出了详细计划方法,觉得值得参考和收藏,特一并在大纲视图中列出,请有兴趣的朋友收集起来吧。

  • 所谓学习,就是让我们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
  •  
  • 所谓高效,一石三鸟
    •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要让自己达到高效,就必须将一石三鸟当作原则,思考并主动寻找如何才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 我自己常用的学习策略就坚守这个原则。
    • 比如小强在看了本书后,意识到间隔效应、交错效应、提取效应能增强他的记忆,因此他找到了两本书交叉阅读,每读两个小时就换一本,分成几天来读,并且每天抽出15分钟来回想昨天读过的东西,完成提取练习。
  • 顺藤摸瓜,只读好书
    • 与巨量的书本相较之下,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是极其稀少的。
      • 稀少的是时间,而不是书。
    • 怎样才能找到好书呢?
      • 有个找到好书的方法,就是使用简单的概率推理
      • 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他所知道的好书肯定比一个不阅读的人多出许多;
      • 而一个阅读更多书、更聪明、更有知识的人,他所知道的好书,又会比一般的阅读者多出许多。
      • 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阅读更多书、更聪明、更有知识的人,再按照聪明人的推荐书单来找书,简单地“顺藤摸瓜”,找到好书的概率就更高
      • 找到塔勒布推存的书单,找到史帝芬平克的书和书单….
      • “刻意练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在重复之外有意识地挑战“学习区”,还要有一个教练指导你该往哪里学习、进步。
      • 而顺藤摸瓜的找书方式,就很有“跟着师父学习”的味道,也至少提供了一个你可以精进的方向。
    • 读过愈多好书的人,愈可能找到其他好书;看多了好书,自然就会知道好书长什么样子。
      • 选书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好奇”、“吸引力”或“感兴趣”,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你才会有动力且求知若渴地读完一本书。
      • 与你现实生活中所渴望的需求(如:目标、梦想)息息相关的书籍,会特别容易引起你的兴趣,让你感到好奇 —— 正是因为你有某种需求,才会对特定的书籍感兴趣。
    • 顺藤摸瓜的一石三鸟:高概率找到好书,跟着聪明人刻意练习,跨领域学习。
  • 检视阅读,大致理解
    • 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了一个“检视阅读法”(inspectional reading),能让你以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对一本书的内容结构有大致的理解。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阅读作者写的序言。
        • 作者通常会在序言里大致介绍这本书主要想讨论的内容,并尝试用最短的篇幅让你大致理解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推荐序则可以略过。
      • 找到书本的目录,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是什么、看看每个章节的标题是什么。
        • 这能让你对每个章节讨论的问题有大致的了解,并知道这些标题与此书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 在目录中挑几个你感兴趣的章节,翻到这些章节并略读里面的内容,亦即阅读几段后,再跳去另一页阅读几段。
      • 随机地翻书,东翻翻、西翻翻,读几段文字,然后再随机翻到另外一页读几段文字。
      • 试着以猜想的心态,透过刚才读到的东西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 如果你在检视阅读之后,发现自己似乎已经读懂了整本书
      • 这意味着,你要不是早已掌握了这本书的知识点,就是书里的知识点都在你理解的相邻可能之内,所以即使不看作者的解释与论证,也能明白书里的内容与观点。
    • 检视阅读的一石三鸟:善用格式塔组织原则,以极少的时间大致理解或读懂一本书,并做出更好的阅读选择。
  • 果断弃读,沉没成本
    • 如果不小心买到烂书,那就应该当机立断弃读此书,然后投向其他好书的怀抱。
    • 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去看一本无聊、无益也没必要的烂书。
    • 新手学习者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无论遇上什么书,都强迫自己从头读到尾,要求自己把整本书读完。
    • 弃读不代表就是浪费金钱,你只是选择把时间用在更好、收获更多的书上,这样做其实是省下了金钱才对。
    • 买下的书都是“沉没成本”(Sunk Cost)。
      • 读完那些“不喜欢的书”并不会让他取回沉没的成本,反而会丧失更多的成本;
    • 因为他原可以将时间用来阅读更好的书,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懂得弃读才是理性的。
    • 果断弃读的一石三鸟:维护阅读兴致兴趣,理性弃读方能善用时间,转换阅读策略来攻克晦涩好书。
  • 沉浸慢读,思绪自由
    • 尽可能从书里得到最多收获,我们就得“慢读”。
      • 慢读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沉浸阅读”
        • 用从头读到尾的方式来阅读,跟随著作者的思路逐字阅读,用舒服的速度来品味作者的文字、意思,尽可能让自己沉浸在内容里。
        • 因为沉浸阅读能让你一次达到“理解力最大化”的前三个条件。
          • 一本好书的作者通常从基础说起,从低到高地费心解释、论证
          • 其次,只有当你在慢读的时候,你的大脑才能够沉浸在内容中,也才会在阅读的时候产生想像。
          • 其三,慢读要求你用舒适的速度来阅读。这意味着你能在阅读中感到放松,而放松又有利于启动你大脑的发散模式。
        • 间隔学习(分几天阅读)会比集中学习(在一天读完)令人 记得更久。
        • 慢读虽然要求你逐字地、沉浸地从头读到尾,但并不要求你一定得坚持这么做。你可以维持弹性,你有极大的自由度。
      • 慢读的第二层意思 “思绪自由”。
        • 如果你在阅读途中产生一些新想法、新思考,你可以中止阅读,先专注在思考之上,让自己天马行空一下。
        • 而思绪自由,说白了就是鼓励你在阅读中随时转换成思考。
        • 你若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洞见和观点。
        • 这时你就应该将书本放下专心思考,然后将想法写在笔记本里;
        • 或者干脆以最快的方式,将想法写在书中空白处,然后才继续阅读。
      • 慢读听起来很慢,但其实是一种高速的学习。
      • 它的高速不是体现在“看字的速度”,而是体现在知识的吸收率,以及知识的转化率上。
        • 沉浸慢读,你才能更充分、更深刻地吸收知识。
        • 思绪自由,你才能将吸收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想法。
    • 慢读的一石六鸟:同时满足理解力最大化的三个条件,兼容创造力和正确性的拓展,并且有助于间隔学习。
  • 加工知识,三阶笔记
    • 读一本书至少要做至少一次笔记;如果是难得的好书,则需要做三阶笔记。
    • 先谈第一阶“记录”,其标准只有一个:
      • 只记录你想记下来的素材、知识点、想法、洞见,除此之外无他。
      • 记录”的方式愈简单愈好,简单到几乎没有技术含量最好
    • 第二阶笔记是“排列”,亦即进行视觉化思考以及排列知识,在纸上画图。
      • 先思考“精华中的精华”之间有何联系,然后再判断要制作心智图、概念图、三力图,或者随性排列。
        • 心智图能帮助你归类知识;
        • 概念图可以仔细地表达出知识之间的关系;
        • 三力图能简化复杂的内容、知识或思想,带来更清晰的理解。
      • 排列知识是为了将你的旧知和新知用某种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 第三阶笔记 —— “加工”。
      • 简单来说,就是透过撰写文章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让大脑对知识进行加工,
      • 分成三个步骤。
        • 第一个步骤,使用费曼技巧,亦即用你自己的语言,(在任何媒介上)精简地写下你对这本书的理解。
          • 试着解释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用作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尝试创作自己的故事、思想实验、比喻来说明这些知识,以期达到5岁小孩都能明白的效果。
        • 第二个步骤,在费曼技巧的文末继续写下你的第二层思考。
          • 这可以是加入过滤机制、联想思考、跨领域的分析,也可以是单纯的加入你自己的感想、看法、见解、思考和洞见。
        • 第三个步骤,对草稿进行修改、补充、加强,这就等于在进行第三层思考。
          • 你可以反复修改多次,直到你觉得文章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通俗易懂为止。
      • 完成三个步骤之后,你可以将文章添加到“思想孵化器”的文件夹或笔记本里。
      • 在“加工知识”的过程中,尽量以流畅、放松的心态把想到的东西全都写下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多熟悉几次之后就会慢慢进步的。
      • 记录”笔记的一石三鸟:筛选书中精华、记录重要知识、方便回顾书中概要。
      • 排列”笔记的一石三鸟:视觉化思考,排列知识以达到全局的理解,主动对大脑的认知重新布线。
      • 加工”笔记的一石八鸟:提取练习、交错练习、费曼技巧、视觉化思考、过滤机制、多元思维、深度思考、思想孵化器。
  • 多重切入,深度贯通
    • 你对某个主题的所知到底有无瑕疵,也得从多个角度切入才能得知。
      • 世界是复杂且多元的,我们很难从一本书里获得全面的知识,一本书通常只代表了一位作者的所知与思考角度。
    • 主动去寻找其他可以切入主题的角度,
      • 例如:其他的书籍与人物。你可能会找到几本讨论相关话题的书籍,这些书籍会针对同一个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
      • 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同一个主题,你才能达到深度贯通。
    • 而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各种不同的观点会在你的脑袋里迫使你对该主题编织出一个更多样、更深刻、更全面的知识网,创建起蒙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也会因为知识的多元而得以提升创造力。
    • 深度贯通的一石三鸟:编织与拓展知识网,多元思维模型,多样性带来的创造力。
  • 清晰问题,速读之用
    • 只要在正确的情况下使用,速读法也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法。
    • 在高速阅读的条件下,面对讯息和文字满满的书籍,你只能确保自己留意到你想留意到的讯息。
    • 这是速读法的限制,也是速读法的正确用途。
      • 速读法和赶时间的购物一样,“只专注在想找的内容,忽略其他所有内容”是这个计划的本质与核心”,也是在赶时间或省时间的前提下完成任务的必要方法。
    • 当你心中的那个问题很明确的时候,你就可以试着用速读法阅读书籍,因为你的目标和想解决的问题都很明确,因此你可以“专注在想找的内容,忽略其他所有内容”。
      • 第一步,搞清楚任务目标。
        • 所有与该问题无关的信息都可以忽略。
        • 你的目标不是完整地理解这本书,而是它其解答特定问题。
      • 第二步,制作购物清单。
        • 翻开《故事的解剖》的目录,用笔在你觉得应该列入清单的内容打勾,否则打叉。如:
        • a. 在与目标问题无关的内容标题(包括小标题,下同)上打叉。
        • b. 在与目标问题相关的内容标题上打勾。
        • c. 在你“不确定/不知道”的内容标题上打勾。
        • d. 在你已经掌握,且与目标问题相关的内容标题上打个星号。
        • 这就成了一个简单清晰的购物(阅读)清单,而且还有商品位置。
      • 第三步,快速移动到商品的对应位置,比较商品价格,并只专注于清单商品上。
        • 从清单上第一个打勾的标题开始速读。
        • 要让速读的速度达到最快,就得时刻紧绷神经,让注意力只专注在一个点上(亦即目标问题)。
      • 第四步,将商品加入到购物车。
        • 事前准备好一张白纸,在速读时将所有你学习到、与目标问题相关的信息,用最快的速度及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逐一写在纸上。
      • 第五步,结帐。
        • 将书本翻回到目录,在心里对你刚刚新掌握的内容,以及事前掌握的内容(亦即那些在第二步骤打上星号的标题内容)进行粗略的重点回顾与回想。
        • 拿出另一张新的白纸,在纸张的最上方写下目标问题。
    • 这个方式与其他速读法有几个不同之处,以及上面没提到的使用条件:
      • 1.它要求你对目标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该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 2.它要求你一次只专注于一个问题,这能有效避免速读带来的工作记忆超载。
      • 3.上面介绍的速读法并没有特定的时间限制,因为每一本书的深厚不同,你的了解程度不同、阅读清单的数量不同,也就需要不同时间完成。
      • 4.欲速则不达。速读是为了在追求省时的前提下完成有限的学习任务,是为了让学习更有效。
    • 速读法的一石三鸟:适合需要现学现卖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提取练习、费曼技巧和视觉化思考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 忙里偷学,最小努力
    • 忙碌人的学习建议有二:
    • 第一个建议是“忙里偷学”,第二个建议是“最小努力”。
      • 1.忙里偷学
        • 脑神经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其实是无法一心二用的,当你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就很难把专注力放在第二件事情上。
          • 大脑确实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能专注在一个点(单项任务)上,其他任务则会交给其他脑部区域处理。
          • 一心能否多用,取决于所做之事为何。如果其中一项任务是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习惯,我们就能腾出注意力去处理另一项任务。
        • 任何你日常生活里的习惯时间、做例行公事的时间,都可以是你的学习时间。
        • 开车、通勤、化妆、洗澡、用餐,甚至是上班时间(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比较重复性,无须思考、无须注意力参与的工作),都可以是你的学习时间。
        • 在听书或听课时,可以准备笔记本或白纸,随时将听到的知识重点简单记下,方便随后整理成笔记。
      • 2.最小努力
        • 所谓最小努力,就是那些再忙都会尽努力完成的小事情。
          • 一天至少会吃一顿饭、一天至少洗一次澡,一天至少刷一次牙等等。
        • 将学习也变成你日常的最小努力事件,甚至变成一种习惯,一天不做就会浑身不自在的习惯。
          • 从能轻易完成的目标(一天2页)开始渐进式增加难度,就能增加养成习惯的成功率。
          • 坚持学习一两年后,忙碌人会开始发现:这是他们培养过最好的习惯。
    • 忙里偷学的一石四鸟:兼顾日常任务与学习,检视阅读的替代方案,课程和知性演讲能增添学习的多样性,记忆力的变动效应。
    • 最小努力的一石三鸟:慢读的实践策略之一,间隔学习, 容易持之以恒。
  • 多环模式,认知迭代
    • 学习不只是要输入知识,更重要的是输出知识。
    • 学习是输入和输出两者的循环:用输出整理输入,用输入改善输出。
    • 所谓多环模式,就是由多个单环组成的学习模式。
    • 那单环模式又是什么呢?
      • 以设计师为例,当一位设计师只学习设计美学,并只用设计美学的角度来检视、学习、应用知识时, 他就是在实践单环模式。
    • 那什么是双环模式呢?
      • 当这位设计师不只是用单一领域的角度(设计美学)来看待、学习知识,也使用了第二领域的角度(如工程的角度)来重新检视已知的知识时,他就是在实践双环模式。
    • 就像一个不停循环的∞符号,你的思绪从第一个环看向第二个环,然后从第二个环的角度看回到第一个环,这就是双环模式。
    • 现实世界的结构不可能只有双环这么简单。在对双环驾轻就熟后,你的思绪可能会在双环里破框而出,进入第三个环。
    • 多环模式带来的跨领域思考只是其中一层意思,其中一种应用而已。
    • 多环模式的另一种意思、应用,是“认知迭代”。
      • 所谓“认知迭代”,就是让自身的知识与认知推陈出新,淘汰旧有的、过时的认知与知识(unlearning),引入新的。
    • 我们要如何判断哪些旧有认知是需要淘汰,哪些新知是迫切需要引入的呢?
      • 就是用多环模式思考。
      • 学习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新知,而是要“推陈”与“出新”两者兼具。
    • 多环模式的一石三鸟:帮助认知迭代、拓展多样性与创造力的思考模式。
  • 个人计划,发泄知识
    • 中国大陆流行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有时候,这是因为你满足于知道,而不追求做到、实践
      • 有时候,这不是你不想去实践知识,不是你不知道实践的重要性,而是你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的知识,多数都与你的生活、工作及事业无关。
    • 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归根究底,是因为你没有一个“发泄知识的地方”。
    • 我说更好的策略是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之外,打开自己另外的“个人计划”。
    • 以下是我为“个人计划”的三方面提出的建议,也是我自己的反思与总结:
      • 在目标与动力方面
        • 1.  无论你的个人计划是什么样子,你最起码必须对这个计划感到有兴趣、兴奋、跃跃欲试。
          • 如果你的个人计划无法让你产生这种感觉,那么设法让它变得更有吸引力,可能是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或者干脆换另一个计划。
          •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个人计划往往会迫使人们走出舒适圈。如果你对计划不感兴趣,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放弃计划,选择待在舒适圈。
        • 2. 你必须是出于自愿的,你是为了自己而制订并完成个人计划。有许多研究显示,当你在做自己选择做的事情时(而不是他人要求你做的事情),会产生更大的热情与动力,你会变得更积极主动,而且会获得幸福感。
          • 这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对生活有控制感,我们都向往掌控人生。事实上,你很可能会在个人计划开始后,开始感到生活的充实与热情 —— 试图掌控命运,是人类强大的驱动力。
        • 3.  总的来说,个人计划必须要有一定难度,必须要让你感到有挑战性,这会让你更容易进入“心流”(flow)状态来完成它。“心流”就是“专注得进入无我境界”的状态。这会让你的学习与工作效率大大提升12,也是让生活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之一13。
          • 为自己创建一个“有适当难度”的计划,也意味着将自己放到刻意练习里的“学习区”,这有助于你的学习进步。但也切记不要将计划设定得太难,不然你会在过程中感到挫折、灰心。
        • 4.  这个计划最好能让你发挥创造力。一个无须你发挥创造力的计划,不是一个值得完成的计划。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该计划只要求你机械性地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那不就和你日常的工作没两样了吗?
          • 另外,我们也讨论过,能发挥创造力的人比较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 5. 在构思个人计划时,有个参考标准就是问自己:“五年之后,当我回想这个决定,我是否会觉得这个决定是正确且有意义的?”
        • 6. 个人计划的目标设定需要尽可能地具体清晰。好好想一想这两个问题:
          • “怎样才算是完成了计划?”
          • “我完成个人计划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 7.  稍微计算一下,你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这个计划?设定好一个期限,然后尽可能在期限之前完成计划。
          • 视计划的难度而定,可以是几个月或一两年的期限,期限太远不利于你的实践。
        • 8.你必须对计划的具体进度有个清晰的判断。例如,对作家来说写一千字就是有进度,对画家来说完成草稿就是有进度。
          • 研究显示,当你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有带来进度时,哪怕只是小进度,你也能感受到成就感与动力,这些成就感是推动你持续更进一步的重要资源14。
        • 9.这个计划必须能够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必须能产生他人需要的价值,这意味着 —— 不要做单纯“自high”的计划。
          • 能实际解决问题、产生他人所需价值的项目,往往意味着有盈利的潜能,而盈利永远都是职业与事业发展向前迈进的必要条件。
        • 10.   你所构思的个人计划,其价值、独特性和成功概率,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在“拓”的层次里做得如何,亦即你的正确性、多样性和创造力拓展得如何。
          • 你的个人计划会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取决于你曾将什么养分注入思想孵化器里,也取决于养分是否足以让好思想从中破壳而出。
        • 11.   学习者能否对某个领域产生学习兴趣,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看学习者是否觉得该领域的知识“有用”、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 那些我们预期自己不会用到的知识,以及对生活无法产生什么作用的知识,我们就不会想要去学。相反地,那些我们清晰具体知道能帮助自己的知识,我们就会本能般地想去学 —— 我认为这是人类古老的学习模式,那些不会对“有用知识”产生兴趣的人,很可能早就被演化淘汰了。
        • 这意味着,规划个人计划并想像自己能如何应用知识,能帮助你培养学习兴趣。
      • 在实践与学习方面
        • 1.     拿出一张纸,在纸张的上方写下“如何完成○○计划”。预想自己如何从头到尾地完成它,然后将中间所需要的步骤全都写下。
          • 拿出另外一张纸,用排列知识、画图的方式将计划的结构画清楚。
        • 2.     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你目前还不具备完成这个人计划的能力。因此,你需要判断自己会遇到什么难题、还需要获取什么能力,或需要找到什么样的人来组织团队。
          • 遇到难题时,你必须透过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事物来攻克难题。将个人计划当作是刻意练习的平台,不断地精进自己。
        • 3.     视你的项目复杂程度而定,你可以找人合作、组织团队,或者外包一部分任务给他人,也可以选择独自完成。
        • 4.     个人计划才是你最重要的工作,是你应该摆在第一顺位的工作。当然,你还是需要为了生计而上班,但你必须意识到:上班只能算是第二份工作,它可以是维持生计、提升自己的一种手段,但它并不是一种追求。
          • 你可以用业余及空闲的时间来完成个人计划。总之,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执行它、完成它。尽量确保自己每天都有一点进度,哪怕你是在度假旅行。
          • 有个可行的方法是: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的固定时间来完成它(最好是早上,因为早上意志力特别强)。
        • 5.     你学到的多数知识,都可以实践在这个计划中。有时实践是直接的,例如:我的个人计划是写书,所以我在书里找个恰当的部分,将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写进去。有时实践是间接的,,例如:我在卖书的时候就可以用经济学思维来帮助决策,我在日常学习中也可以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来帮助决策。
        • 6.     知识只要能被应用,就能产生价值。不要吝于实践知识,而是要积极、疯狂地实践知识,你在任何地方学到的知识,都可以试着投入这个计划之中。
          • 假设你在阅读《快思慢想》,这本书里面谈到了人类的非理性决策,那么你就应该思考:“我在执行计划之际做过哪些非理性决策?”
        • 如果你看到某篇文章讨论的是“如何创新”、“如何经营”,或是“如何行销”。那么你就应该在阅读时思考:“我如何将眼前的知识应用到我的计划之中?”
          • 简而言之,将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当作一面镜子来反思计划,尽 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丢进个人计划这个容器里,有意识地催生出蒙格所说的鲁拉帕路萨效应。
        • 7.     当你真正实践知识时,你会得到“知识与真实世界交流的结果”,你会因为事实与你的期待不符,而得以更新过往的错误信念与认知。
          • 实践会迫使你思考、反思自己学过的一切,会迫使你不断让自己的知识网迭代。这些是你无法从书中获得的成长,这些成长未必独特,但对你来说特别特别重要。
      • 在成功与失败方面
        • 1.     判断计划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有没有人愿意付钱购买你的产品与服务,你在完成计划后收入是否增加,职位是否获得升迁。
          • 另一个判断计划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时间。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愿意花时间去使用你的软件、阅读你的文章、接受你的服务,那么这也能说明你的计划有其价值。
          • 你可以把金钱和时间看作是一种投票机制,愈多人用金钱和时间投票给你、投票的数量愈大,证明你的项目愈成功。
          • 如果没有人投票,那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你的计划品质不好,它没能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价值,它不够独特等等;二是因为你没有推广、推销你的项目,你没能说服别人它多有价值。
          • 请反思自己是不是没做好这两点。
        • 2.     另一种判断计划成败的标准,是自己的“内在评分机制”。也就是说,计划的最终成果是否达到你一开始时的预期,是否有让自己达到预期的成长与进步。
        • 这有时会比将他人的金钱和时间做为判断标准来得更合适。
        • 3.     真实世界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计划最后的结果不符合你的预期,那不是因为“世界错了”,而是因为你的预期错了、判断错了,或是决策错了。
        • 4.     当然,你可能会遭遇几次失败。你可能无法一次到位,甚至可能会在尝试几次后判断这个计划行不通,因此放弃。无论如何,这放在你一生的学习之旅看来,也将会是一次重要的学习。
          • 尽管如此,要意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终究是一种自我安慰。
        • 5.     事实上,很少人能从自己的失败中获取教训,人们会透过重复的努力获得重复的结果,一再失败。除非你在失败后真心承认自己的错误,让自己的一部分死去,这样你才会长出一个新的自己。
          • 换一个方法尝试、换多个方法尝试,直到有人愿意用金钱来投票给你为止。要相信自己永远都能成长,要迫使自己成长。
          • 你可以用拓展正确性的思考方式(过滤机制),去思考如何更实际、更正确地在下次尝试中获得成功。事实上,你在正确性方面拓展得愈好,计划成功的概率会愈高。
        • 6.     如果你不只完成了个人计划,还因此获得了成功,那么恭喜你,是时候休息一下,然后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 7.     所有的学习、实践,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幸福、更好。尽管个人计划的盈利是有必要的,但其目的最终还是服务于“让生活变得更好”,切记不要本末倒置。
        • 8.     在完成个人计划的途中,你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哪里、自己还欠缺的东西是什么。你会更了解你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 9.     事实上,本书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为了达成个人计划而打下的基础。例如,思想孵化器能让你产生新思想、想法及创意,个人计划则是将想法与创意化为现实。
        • 10.   完成一项个人计划,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的走向 —— 至少是改变你未来的人生走向。
        • 11.   个人计划的实践能带来实力的成长,实力的成长能带来内部收益(成就感、掌控感、幸福感),也会带来外部收益(收入、竞争力)。
      • 内部和外部收益都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也会让你产生更多的驱动力,并支持你坚持完成更多的个人计划、带来更多的成长;然后更多的成长又会带来更多的内部和外部收益,这个过程会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 个人计划的一石百鸟:打开一项个人计划不但能让你用上本书所有的学习理论,也能让你达到多重目的,其潜能是极其巨大的,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如下,建议单击查看大图,或者是右击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查看完整图例。

总结

这是这本书的终章,这本书就算看完了。这本书在我的心中,是侧重于知识加工处理一类的,作者的书读得多,因此书中的案例引用也不少,有时候还以为自己在看一本翻译过来的书。:),知识加工的方法,应该是作者亲身实践的精华,应该像看待《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样,那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这是我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