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技术》第4章 全面拓展 笔记

《深度学习的技术》第4章 全面拓展 笔记

这一章的内容是在知识体系之上的运用拓展技巧。目的是为了孵化新思想,也就是通过写作来生成新的思想。

作者从如何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开始,思考和学习一样,都可以改变大脑的连接结构。但是很多人不爱思考,这也可能是人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但是思考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因为其难度更高,也更稀有。

作者建议我们,在学习一门知识时,可以时常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知识正确吗?这个知识提醒了我什么?”
  • “这个知识与我的生活、工作领域有什么关联?”
  • “有没有其他知识,能取代眼前这个知识呢?”

如果你不知道问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那么你可能需要进行学习,大量的学习。你需要提升自己的三个维度:

正确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时代,只要人想学习,资源来得太简单了。因为现在信息泛滥,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获得大量的资讯。信息泛滥让我们可以轻松获取知识,但也导致人们太容易被垃圾资讯占满。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知识的正确性。

人类的认知天生自带偏见与偏误。绝大多数人都会因认知偏误而做出各种错误的判断与理解。我们需要在常规思考之下,进行深度的第二思考,作者提出了常规思考之外的六种思考:

  1. 自我反省
    我们需要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我做得如何?是否有哪里做得不够好?我要如何改正过来?”
  2. 激进的事实
    你必须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真正的事实是什么?我要如何才能确认什么是事实?”
  3. 扮演聪明人
    因此当我们把这个功能用在学习时,就能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比我更聪明的人会怎么想?”
  4. 合理的证据评估
    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什么结论?这个结论还有其他更好的证据支持吗?”
  5. 提防不可否证的知识
    我们可以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这论点是否可否证?”
  6. 想一下事物对立面
    我们还是需要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对立面是什么?”

作者接下来说,最好我们进行跨领域多样性的学习,做一个通才而不仅仅只是专才。这里说到了理查。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所谓的思维模型, 就是任一领域里的基本思考方式、分析工具、效应或理论框架 。如果我们掌握80-90个思维模型,则会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比如说:

  • 学习认知心理学里的各类认知偏误和三重加工理论,可以让我们获得“非理性行为”和“理性思考”的思维模型。
  • 学习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帐户理论,可以让我们获得“诱发消费”的思维模型。
  • 经济学的赛局理论,可以让我们获得“理性竞争”的思维模型。
  • 生物学的演化论,可以让我们获得“自下而上”的思维模型。
  • 还有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信息理论的夏侬熵(Shannon Entropy)、热力学定律、化学的自催化效应、相邻可能等等 —— 这些都能够让你从某种角度进行思考,用某个理论框架来分析真实世界。

知识的多样性能增强正确性

要达成一件事,你得结合应用不同的思维模型,让“鲁拉帕路萨效应”发生,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产生涌现,让1+1≥2。

跨领域的学习,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普通人连专才都需要极为努力。何况通才。但人嘛,只要有心,一切都有可能的。 其实也不是用所有的精力去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依照80/20法则,只要80%用于专业,20%用于跨领域的知识即可。

对于已经面临专业瓶颈的人而言,这时你应该已经对第二个圈的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你可能会发现第二个圈里有某些领域比另一些领域更重要。这时,你应该把80%的时间都放在这些更重要、与你的专业高度相关的领域上。

这里作者介绍到了马斯克的 第一原理思维 :

  • 运用“第一原理思维”(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第一原理的意思是“从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出发,不外加假设与经验,重新推导与计算”。
    •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回归事物的初始本质,然后重新推导”。
  • 马斯克注重于透过知识的多样性,来提升思考的创造性。
  • 蒙格则注重于透过知识的多样性,来提升思考的正确性。

跨领域的知识不要觉得是无用的知识,这此无用的知识有时候会启发到你。

在这一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思想孵化器,来让我们通过写作的方式输出新知识,方法挺简单:

  • 思想孵化器是由你的大脑、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所组成,其使用步骤如下:
  • 1. 设定主题
    • 为思想孵化器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假设你有创业的打算,你就能把创业当作思想孵化器的主题,然后每天在笔记本里针对这个主题写下你的一个想法及点子。
  • 2. 善用各类素材帮助写作
    • 刚开始写的时候,你可能会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你可以主动寻找素材。这个素材可以来自经验、书籍、工作、报纸期刊、课程、网络。
  • 3. 进行第二层思考
    • 你可以用过滤机制的5种思考方式来反思主题,或利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来剖析“创业”这个主题,对其进行链接联想;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创业”这个主题,并将这些思考统统写下。
  • 4. 持之以恒
    • 每天针对主题进行写作。无论你的素材是什么,每天固定写作半到一个小时,写大约一千字左右,并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多做第二层思考。

本章的内容很长很长,我看了很久,案例繁多,内容有些散,不过好在都是紧围主题而写,为避免阅读的不连贯性,我特别在大纲中摘了不少内容,以便体会的连惯性。

  • 首先,你需要挑选新鲜、有品质的材料。
  • 然后,你确保食材足够多样,营养足够多样。
  • 最后,你以你对食材的理解,创造出美味又营养的佳肴。
  •  
  • 思考和一般的学习,都能改变大脑的连接结构。
  • 大多数人都不会透过思考来学习,因为大多数人都懒得思考
  • 因此思考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因为其难度更高,也更稀有。
  • 如果你读到一个知识点后,开始思考:
    • “这个知识正确吗?这个知识提醒了我什么?”
    • “这个知识与我的生活、工作领域有什么关联?”
    • “有没有其他知识,能取代眼前这个知识呢?”
  • 有时候并非你不想对知识进行思考,而是你不知道要怎么对知识进行思考。
  • 你可能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让不同的知识相互碰撞产生新知。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在这个时代,要获取知识太容易了。
    • 只要你能连上网络,你就能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知识。
    •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名言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 信息时代带来了三个困境,这三个困境是每个人都注定要面临的挑战。
      • 当信息变得唾手可得的同时,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被巨量信息所淹没了,信息变得氾漤。
        • “信息氾漤”这个现象具体又有什么问题呢?
          • 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会酿成“挤出效应”,将正确的、重要的知识挤出了人们的注意力之外。
          • 网络上更是氾漤,一大堆垃圾信息占据了荧幕,而且通常是愈肤浅、愈娱乐取向的信息出现得愈频繁
        • 个体还是有必要自行创建一套“过滤机制”。
          • 在日常的巨量信息中过滤掉无益的垃圾信息,以及比垃圾信息更具危害性的错误知识,对知识服务商也需要进行再过滤,确保正确性。
          • 二来是为了“找错”,为了找到信息的错误之处,找到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之处,然后从错误中学习、成长,提升自己的正确性。
      • 人们可以学习更多样的知识,让思想变得更多样。
        • 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足够勤劳”,能实践跨领域学习
        • 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才”才能填饱肚子,你只需达到前面的三个学习层次,成为一个“专才”就已经足够了。
        • 为什么通才会比专才更值钱呢?答案就在于“知识的多样性”。
        • 通才往往更擅于解决问题,这不是因为通才的智商比较高,而是因为通才往往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思考问题,为领域带来新的见解。
        • 我们需要提升多样性。
      • 信息时代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世界前进、变动的速度正在加快,科技也在加速进步。
        • 导致了一些旧有的技能知识的价值正在贬值。
        • 个体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可能在几年内被技术完全超越、取代,成千上万的人将会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是工作相对机械化的职业。
        • 吴军博士在他的专栏《硅谷来信》中提到,他曾经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麦可・乔丹(Micheal Jordan,与篮球明星同名)讨论有关话题,后者指出,以三十年为准,人工智能还无法做到以下这几件事:
          • 创造性
          • 总结概念发明单字
          • 变通的灵活性
          • 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知识
        • 人工智能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所洞见,也无法创造新概念。
        • 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职业,通常是需要展现“创造性”的职业。我们需要提升创造性。
      • 我们一共提到了三个需要提升的维度:正确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 它们是本章的三个主角。
  • 4 – 1 正确性–过滤机制
    • 我们必须懂得如何辨识出错误的知识,以避免自己被错误的知识误导。
      • 人类的认知天生自带偏见与偏误。绝大多数人都会因认知偏误而做出各种错误的判断与理解。
      • 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错误,而是学习知识的人自己误解了知识!
      • 人类会带着错误的认知来理解这个世界,无论你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否拥有高智商。
      • 如果我们没有防范自己犯下这类错误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 因自身的认知偏误而对知识理解错误,阻碍了学习与成长的情况,我称之为“内部错误”(自己犯的错)。
    • 还有另一种错误并非来自自己,而是来自他人,亦即“外部错误”。
      • 外部错误一般源自于他人,但在更多的时候,外部错误会与内部错误一同发生。
    • 我们如果能在知识的河流之上建构一个知识过滤机制,就能提升学习的正确性,并有效减少错误知识、理解错误。
      • 破解认知偏误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第一反应之外多加一层思考 —— 在第一层反应后,进行第二层思考。
      • 第二层思考,就像是对新鲜的食材进行加工处理,将不能吃的部分去除,能吃的部分洗干净。
    • 我们只要学习五种思考方式,并在第一反应之外,多用这五种思考方式来思考,就足以应对大部分日常会出现的错误。
    • 你会在看完以下这五种思考方式后,对第二层思考有更深刻的理解:
    • 1. 自我反省
      • 当犯下错误时,个体通常不会立刻将错误改正过来,其第一反应会是对错误加以掩饰,将自己的犯错正当化、合理化。
      • 但正是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内部错误就会悄悄发生。
      • 当我们放下提防错误的意识时,错误会悄然发生。
      • 人们鲜少进行自我反省,一般而言,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误,除非遭遇重大的失败(例如:被解雇、创业失败),才会猛然发现自身的错误,接着才会开始自我反省、痛定思痛。
        • 你可以在纸上写下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尽可能多写、常写
          • 甚至将自我反省当作是日常的修炼,当作是一种习惯,一种日记。
          • 我将这种习惯性自我反省,当作是一种对自身认知的“日常打扫”
          • 不断地重构、洗涤、填补知识网,维护知识网的素质。
          • 理解自我反省并不难,难就难在日常中不忘自我反省,不被第一反应所控制。
      • 我们需要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
        • “我做得如何?是否有哪里做得不够好?我要如何改正过来?”
      • 我们可以试着更有技术地自省,一共有三招:
        • 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假想自身的错误是发生在一位好友身上
          • 当他犯下这个错误时,身为好友的你会给予他何种关怀?你会给他何种建议?
        • 寻求人们的失败经历,观察历史人物的失败记载,探索伟人们鲜少人提的犯错经验。
        • 将你的犯错经历写成小故事,并设法给予故事主人翁一个合理的、美好的结尾。
      • 还要注意:过度的自我反省可能会导致自责。将事情的失败都归结于自己的过错,或许会让个体的自信消失,产生自卑感。
    • 2. 激进的事实
      • 雷・达里奥(Ray Dalio)《原则》一书。
        • 在我所认识的杰出人物之中,没有谁是天生就杰出的
        • 他们每个人都曾犯过许多错误,而且也有许多弱点。
        • 他们杰出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犯错或没有弱点,
        • 而是因为他们想办法面对自身的错误与弱点。
      • 如果真实世界里的事实和你的主观见解不同,那么你应该修正你的主观见解,而不是批评真实世界错了。
      •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主观判断是否有误,那么你应该花时间去寻求真实世界的事实,让事实来指导你是否有误。
      • 你的主观判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本身。
      • 如果你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事实有所出入,那么最可能的是你的理论、知识出错了,而不是真实世界出错了。
      • 每个人的头脑都有一个“信念的世界”。同时,头脑中还有另一个“真实的世界”。
      • 而当你察觉自己的第一反应在大喊“真实世界很残酷”时,你要意识真实世界没有要对谁残酷,是你的“信念世界”太梦幻了。
      • 你必须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真正的事实是什么?我要如何才能确认什么是事实?”
    • 3. 扮演聪明人
      • 我们常会自以为掌握了正确的知识,也常以为自己知道的已经足够多,就算事实未必如此
      • 如我们可以透过思考“比我更聪明的人会怎么想?”,来尝试扮演这些比我们聪明的人,并顺着想到的思路改进自己的想法。
      •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其中一点,就是我们具有“共感能力”(empathy)。我们的心智可以体会他人的感受,一定程度地猜出他人的想法,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出发思考。
      • 因此当我们把这个功能用在学习时,就能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比我更聪明的人会怎么想?”
      • 你能在脑中让一个局外人,点破你的当局者迷。
    • 4. 合理的证据评估
      • 许多人会因为听了某个故事而相信某个错误的结论,有些人甚至会自己从故事中“领悟”出错误的结论。
      • 前面提到过,这种谬误被称为“叙述的谬论”。
      • 证据也有充分与不充分之分。
      • 在学习之旅中要懂得合理地评估证据,要给予不同的证据不同的价值权衡。
      • 市面上那些成功的产品、书籍、品牌、政治人物背后的操刀手,他们也同样知道说故事的威力,
      • 也都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去说服你、影响你。
      • 我相信现在的你已经会提防过滤了,只要谨记故事和案例可以是证据参考,但并不是充分证据就行。
      • 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什么结论?
        • 这个结论还有其他更好的证据支持吗?”
    • 5. 提防不可否证的知识
      • 科学界辨认伪科学的主流法则,就是看理论是否具“可否证性”(falsifiability),而精神分析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不可否证”的。
      • 你知道我明显是在胡说八道,但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
      • 事实上,人的第一反应很容易误信不可否证的理论。因为你很难反驳这些理论,而当你察觉自己难以反驳时,你的第一反应就会选择相信。
      • 而当你误信了不可否证的理论,它就会阻碍你对事实的理解,阻碍你的思考与进步。
      • 明白何谓可否证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提防不可否证的知识。但切记,我们要做到的是“提防”,而不是“杜绝”。
      • 我们可以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这论点是否可否证?”
    • 6. 想一下事物对立面
      • 在日常学习中(阅读书籍、上课)最常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呢?
        • “确认偏误”就是选择性使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对反方的论点视而不见。
        • 有关理性的研究显示,简单地让受试者练习“想一下事物对立面”的思维,就能提高受试者给出理性、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帮助受试者避免陷入一系列认知偏误,包括但不限于确认偏误、锚定效应、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偏误。
        • 我们还是需要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对立面是什么?”
    • 过滤机制的操作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
    • 正确性 = 第二层思考(过滤机制)
  • 4 – 2 多样性–跨领域学习
    • 要拓展知识的多样性,我们就得进行跨领域学习。我们必须跳出舒适圈,挑战那些自己一窍不通的领域,追求成为“通才”,而不只是“专才”。
    • 如果将时间拉长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通才不但在各个领域的实力都会比专才强,而且还会超越专才自身所在的领域。
    • 心理学家有一个理论可以描述人类学习的进度,叫做“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 专才当然也逃不过这个学习曲线。无论专才多么专注于一个领域的精进,都必然会遇到瓶颈期。这时候要再进一步提升自己会变得非常艰难。那么通才呢?
    • 无论是综合能力还是单一领域的能力,通才都会超越专才。
  • 懂得医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的医生,不但能救治病人,还能与其他医生进行良好沟通、学术交流;
    • 而且还更有可能当好一位院长,管理医生与护士,甚至促进医疗改革。
    • 虽然“专才”医生在某个具体技术能力会更高,但“通才”医生在医疗领域里发挥的影响力会更大,能为病人带来更好的医疗。
    • 但跨领域学习的好处不止于此,跨领域学习还能帮助你突破瓶颈期。如果你的学习成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那么你应该放下执着,尝试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其他领域,这样将让你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愈是外行的人,愈有可能解决内行问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内行人都有着共同的误区,而外行人则更可能用新的角度来突破误区。
    • 通才往往更擅于解决问题。这不是因为通才的智商比较高,而是因为通才往往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思考问题,为领域带来新的见解。
    • 通才不单只会在各个领域胜过专才,还能够在专才的专业领域里超越专才,这样说并不过分
    • 大多数人都以为要专注成为专才,才是最好的学习策略。殊不知这个策略,是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的原因。
    • 同时兼顾一个以上领域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你需要比一般人更努力,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有收获。这不单只会让人望之却步,而且实践难度高,不太实际。
    • 因此要成为通才,一个比较可能实践的策略是 —— 先专注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专才,培养一技之长,然后再有策略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疆。
  •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 第一,先成为专才能让你更快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生活,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
    • 第二,这个策略更符合职涯发展蓝图。
      • 你先掌握好一门专业,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在专业能力到达瓶颈期后,再根据当时的需求来跨领域学习其他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获得升迁。
    • 最后,就算以效率计算来说,也是先专注在一个领域会更好。
      • 当你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专才后,学习第二个领域的速度会得到提升,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掌握第二个领域的知识。
      • 这种现象称为“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并分成“近迁移”和“远迁移”两种。
  • 蒙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 你们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
    • 然后将你们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阅读等手段得来的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
    •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
    • 思维模型是什么呢?
    • 第一条规则是,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
      • 那就像谚语所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当然,嵴椎按摩师也是这样治病的。
      • 但这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思考方式,也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世方式。所以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
      • 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而在这八九十个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 简单来说,思维模型就是任一领域里的基本思考方式、分析工具、效应或理论框架。
      • 各个思维模型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真实世界某个现象的运作规律及深层逻辑。
        • 学习认知心理学里的各类认知偏误和三重加工理论,可以让我们获得“非理性行为”和“理性思考”的思维模型。
        • 学习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帐户理论,可以让我们获得“诱发消费”的思维模型。
        • 经济学的赛局理论,可以让我们获得“理性竞争”的思维模型。
        • 生物学的演化论,可以让我们获得“自下而上”的思维模型。
        • 还有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信息理论的夏侬熵(Shannon Entropy)、热力学定律、化学的自催化效应、相邻可能等等 —— 这些都能够让你从某种角度进行思考,用某个理论框架来分析真实世界。
      • 而若要避免陷入单一思维,就要让自己拥有多种不同的学问知识,以不同学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建构一个精密的“多元思维模型”。
    • “多样性能增进正确性”。
      • 知识的多样性能增进正确性,多元思维能让决策更正确。这就如同画家必须有足够多样的颜色,才能正确描绘出真实世界的样貌;
      • 作家必须有足够多元的词汇,才能正确描述出真实世界的思想。
      • 多元思维模型除了能增进正确性之外,还能让你更容易达成目标,或是影响事件的走向。
      • 总之,无论你是要获得成功,还是想要理解、预测真实世界,只有单一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 你必须寻求领域之外的思维模型,无论这些知识来自哪个领域、是否属于你的专业范畴,只要能帮助你达到目标,都值得追求学习。
    • 要达成一件事,你得结合应用不同的思维模型,让“鲁拉帕路萨效应”发生,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产生涌现,让1+1≥2。
    • 正确性 = 跨领域学习 × 第二层思考(多元思维模型)
    • 在第一层反应之外,进行第二层思考”
  • 正确看待跨领域学习
    • 所谓跨领域学习,好听一点叫做“博学”,难听一点就叫“杂学”,而且学了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能用上。
    • “无关紧要的知识,只会妨碍你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知识。”
    • 先跨你该跨的领域,先专注在对你来说重要的、有用的领域。
    • 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假设我并不知道有“系统科学”这门学科存在,
    • 那么就算这门学科的知识能帮助我达到目标,我也不可能会想到该去学习相关知识。
    • 两种解决方法
      • 第一个方法是寻求前辈给你建议
      • 第二个方法就是你自己花时间进去探索,哪怕是随机的探索也好。
    • 我建议你用以下方法来思考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领域的知识:
      • 拿出一张纸,在中间画一个小圆圈,在圆圈里写下你的专业领域、工作的领域。
      • 在圆圈外围再画一个圈,这里写下与你的职业发展高度相关的领域。
      • 在外围再画一个圈,写下你感兴趣,但与你职业没什么关联的领域。
    • 对于已经进入的人来说,有两种可供参考的分配方式:
      • 如果你尚未成为专业的人(刚毕业),在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里,把其中的80%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领域(第一个圈),20%的时间放在与职业/事业发展方向高度相关的领域上(第二个圈)。
        • 当你发现自己在该领域里到达了瓶颈后(以专业的同行们遇到的瓶颈为准),可以考虑转换成下一个模式。
      • 对于已经面临专业瓶颈的人而言,这时你应该已经对第二个圈的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你可能会发现第二个圈里有某些领域比另一些领域更重要。这时,你应该把80%的时间都放在这些更重要、与你的专业高度相关的领域上。
        • 另外,把剩下20%的时间放在比较不重要的领域,以及用来探索一些看似无关,但你感兴趣的领域。在假以时日的累积后,这些无关的知识很可能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 把80%的学习时间放在明显重要的领域里,把20%的学习时间放在探索陌生领域。
    • 这个策略可以帮助你获得“随机的意外惊喜”,你可能会因为跨到某个“看起来不相关的领域”,而获得了同行们所未具备的思维模式,解决了同行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及瓶颈。
    • 如果我们借鉴费瑟斯通豪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制定学习策略的话,那么一个合理的学习策略参考如下:
      • 第一阶段(20~34岁):前期先着重培养至少一个专长,花大部分时间创建一技之长,然后逐渐开始增加跨领域学习的比重,探索自身的其他可能性。去实验、尝试错误,试着超越一技之长,以找到自己最有价值的长处,以及最擅长做的事情。
      • 第二阶段(35~49 岁):人生中真正的事业全盛期,大多数人达到人生顶点的岁数。此时该聚焦于拓展自己的已知长处,花80%的时间升级、更新、应用自己已有的长处,只留下20%的时间跨领域学习。
      • 第三阶段(50~??岁):如果你在第二阶段做得不错,那么这一阶段的你应该累积了充裕的财富。因此可以再次提升跨领域学习的比重,去探索人生中想做但还没做的事情,去做那些你享受做的事情。
    • 总结多样性,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达:
      • 多样性 = 自身专长领域 × 跨领域学习
  • 4 – 3 创造性–思想孵化器
    • 无用知识的大用
      • 跨领域学习还有一大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在进行跨领域学习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学到的许多知识,其实都是“无用知识”。
      • 知识就算没有“实际效用”,也常会有“启发作用”。
      • 只要对所学的无用知识进行联想思考,无用知识就可能带来启发呢?
      • 是的。而且其实早就有人发现过这一点,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上,并获得了很实际的成果。
      • 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第二层思考”的作用。如果你只是对无用知识产生第一反应(视而不见),
      • 而没有进行第二层思考(联想),那么你就无法从中获得创造性:
        • 启发创造性 = 无用知识 × 第二层思考(联想思考)
  • 跨领域带来的创造性
    • 那些成就更高、生产力更高,能一再突破瓶颈的科学家们有个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会专注在一个研究题目,而是会同时进行好几个研究题目,在不同的题目之间转换。
    • 透过跨领域学习带来的碰撞,达尔文因而诞生了新思想,也因此拓展了生物学的知识版图。
    • 当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碰撞时,新的知识就会诞生 —— 创新往往不过是如此。
    • “创造性是将不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如果你问那些有创造性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感到惭愧,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只是看到了很多,再将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东西。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有更丰富的经历,或者能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史帝夫・贾伯斯(Steve Jobs)
    • 创造性 = 跨领域学习(丰富经历)× 第二层思考(深入思考)
  • 马斯克的创造性思考
    • 首先,马斯克是个跨领域学习者。他熟知物理学、数学、化学、程序设计、经济学、心理学、商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 其次,马斯克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在一次访谈之中,马斯克谈到了自己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 运用“第一原理思维”(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第一原理的意思是“从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出发,不外加假设与经验,重新推导与计算”。
        •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回归事物的初始本质,然后重新推导”。
    • 马斯克注重于透过知识的多样性,来提升思考的创造性。
    • 蒙格则注重于透过知识的多样性,来提升思考的正确性。
  • 缓慢的灵感
    • 著名科普作家强森认为,创意最常出现的一种形式,是“缓慢的灵感”(slow hunch)。
    • 简单来说,“缓慢的灵感”是相对于“灵光乍现”的。
      • 前者说的是创意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成型,后者说的则是创意会在偶然中、无意中忽然出现。
    • 达尔文经历了大量的思考后,才提出了演化论,创意并不是忽然发生的。而这就是强森所说的“缓慢的灵感”。
    • 创造性不是忽然出现的,它是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学习、思考与努力之后,才慢慢成形、慢慢发展成熟的。
    • 而在我看来,创造是最好的学习,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 达尔文就算翻烂了当代的书,背熟了当代的一切知识,若他不进行思考,就无法提出演化论,也就无法从自己的思考中学习到演化论的奥妙。
    • 泰勒就算能考上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博士,若他不思考与研究两者的矛盾之处,就无法学习到行为经济学的洞见。
      • 马斯克就算再怎么天才,若他不硬着头皮去发展他的想法、进行创造,那么他就无法在制造火箭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制造出可回收火箭。
      • 这世上还有许多的知识还没被写在书上,或是没被写在书上,也还有许多的知识是无法透过传授获得的。
    • 这些知识,c。
  • 深度的思考,带来深度的学习
    • 无论是要拓展正确性、多样性还是创造性,
    • 最主要的动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解知识”,
    • 而是对知识进行大量的第二层思考
      •  对知识的正确性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模型看待问题;
      • 将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结合应用、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联想;
      • 透过深刻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
      • 并透过大量的思考与实践来完成创造。
    • 你的思考有多深,就有多深的学习力。
    • 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就叫做“写作”。
  • 思想孵化器
    • 思想孵化器是由你的大脑、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所组成,其使用步骤如下:
    • 1. 设定主题
      • 为思想孵化器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假设你有创业的打算,你就能把创业当作思想孵化器的主题,然后每天在笔记本里针对这个主题写下你的一个想法及点子。
    • 2. 善用各类素材帮助写作
      • 刚开始写的时候,你可能会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你可以主动寻找素材。这个素材可以来自经验、书籍、工作、报纸期刊、课程、网络。
    • 3. 进行第二层思考
      • 你可以用过滤机制的5种思考方式来反思主题,或利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来剖析“创业”这个主题,对其进行链接联想;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创业”这个主题,并将这些思考统统写下。
    • 4. 持之以恒
      • 每天针对主题进行写作。无论你的素材是什么,每天固定写作半到一个小时,写大约一千字左右,并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多做第二层思考。
    • 思想孵化器说白了,就是主动培养出“缓慢的灵感”,透过大量的写作与思考来孵化创造性。
    • 写作这项活动本身,不但能孵化出新思想,还能增进我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学习速度。
    • 另有研究显示:批判性思维的增强,与个体的学习能力和效率是高度相关的
    • (注:批判性思维能力愈高,就愈能做出透彻、深入、全面的思考。)
    • 尽管如此,仅仅是孵化思想还是不够的,仅仅是学习与写作也还是不够的。
    •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需要将思想落实于现实,将思想兑换成真实世界的价值。
    •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想得多深、学得多深都没用。

思维导图如下所示,单击查看大图或者是右击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查看完整图片。

总结

知识的拓展,按学历来算的话,应该是研究生以上了吧,深度思考、跨领域知识、思维模型、思维孵化。做好了这些,想不成为智者也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