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第一部分(2)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如何高效学习》第一部分(2)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知识化为行动,不外乎获取->内化的过程,整体性学习也是如此,只是他多了一些整体联结,结构化建模等方面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可能是不快反慢,但是练到作者的程度后,就可以达到快速内化。

  •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 (1)获取
  • (2)理解
  • (3)拓展
  • (4)纠错
  • (5)应用
  • 还有一个测试步骤是伴随上述每一步的。
  • 测试就是观察以上五个步骤做得好不好,
  • 严格的测试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 以下是这六个步骤的简单介绍。
      • (1)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
        • 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 (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
      • (3)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
      • (4)纠错 纠错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这个阶段要删除那些无效的联系。
      • (5)应用 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
        • 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
        • 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中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
        • 即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
      • (6)测试 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 获取阶段
  • 这个阶段代表信息从采集到进入脑子的过程,此时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减少干扰的能力至关重要。
    • 在获取阶段丢失的信息在后面的环节将无法补偿,也没有任何其他整体性学习技术可以弥补这一损失。
    • 获取信息时有三个主要目标:
      • (1)简化
      • (2)容量
      • (3)速度
    • 简化
      • 阅读时,要尽可能地找出真正需要的信息
        • 简化表示在获取的信息中将无用的东西尽量删除,
        • 只有那些对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才需要认真学习。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掌握,就大胆地跳过它。
    • 容量
      • 明白了信息的简化之后,你就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 只读一句话当然没有读完一页理解得透彻,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
        • 一年读100本书总是比一年读两三本书知道得多。
    • 速度
      • 获取信息的最后一个目标是速度,30分钟读完一本书比一小时读完效率要高。
        • 速度看起来与容量和简化相反,读得越快,漏掉的信息就越多,信息获取也越差。
  • 理解阶段
  • 假如你不理解一本书、一章节、一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 要想牢牢记住它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 信息经过初步理解后变得有意义,但是此时信息还没有很牢固地扎根于大脑中。
    • 整体性学习过程对信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层次越高,对信息的理解越深入。
      • 首先是理解阶段,
      • 其次是拓展阶段,
      • 最后是应用阶段。
    • 在理解阶段,你只是理解了信息的表面意思
      • 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仅仅是理解阶段的学习。
      • 大多数人到了理解阶段就止步不前了,而聪明的人知道要超越它,方能高人一等。
      • 尽管理解阶段有局限,但是这个阶段非常关键,
      • 除非先获取信息和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否则你就没有机会深入下去
    • 小贴士
      • 如果你不能立即理解某段话,并不代表你的学习不具有整体性。
      • 我的建议是当你遇到比较难的课程时,首先尝试将其分解为更小的问题、缩小范围,
      • 搞清楚你真正不能理解的地方,你才可以深入阅读,跨过障碍。
  • 拓展阶段
  • 拓展才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
    • 之前你对信息的字面意思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
    • 现在你可以将这个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了,
    • 在这个阶段要应用模型来简化和扩展你的结构,
    • 同时也要拓展对信息的理解,
    • 包括信息的由来(问为什么?)以及与其他信息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 一名整体性学习者对前面提到的公式会怎么做?
      • 先去获取,然后理解公式本来的意思,接着开始拓展它。
      • 他会问:
        • 公式是怎么来的?
        • 公式中的每个成分代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 公式中的什么成分可以做些改变?
        • 这种改变会导致结果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其他公式与这个公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 如果你不习惯拓展,上述工作可能要花费些时间,
    • 但是一旦变为习惯,拓展就会自然发生。
      • 只了解字面意思并不符合人的本性,
      • 人们都有进一步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好奇之心,
      • 保持这个好奇之心吧,它是我们学习、创造的源泉。
    • 拓展有三种主要方式: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
      • 深度拓展(知识的背景探究)
        • 知识从何而来?结论来自何处?一个发现是如何做出的?事物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存在?
        • 深度拓展需要在信息内部创造联系。
          • 不是仅仅理解一个结论就结束了,
          • 要进一步理解结论之前的试验,
          • 试验是怎么做的?
          • 是谁做的?
          • 怎么想起来做的?
          • 如此这般之后,结论就建立在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之上了。
        • 深度拓展的缺点是需要很多探索。
        • 深度拓展可能是牢牢锁定知识的最佳方法,但是同时也是最花时间的工作。
      • 横向拓展
        • 知识不会孤立地存在,与此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
        • 是哪些地方类似?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 同一时期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同一个发现者还有哪些发现,在同一领域里还有哪些发现?
        • 围绕这一结论有哪些其他的事实?
        • 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
          • 通常意味着你需要建立模型,
          • 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 比如将发生在古希腊的一件事与另一件发生在古代中国的事情联系起来。
      • 纵向拓展
        • 知识都遵循一定的模式,
          • 同样的模式在其他知识中也会见到,
          • 你能将一个公式与一个自然事件相联系吗?
          • 比如水的流动或是驾驶汽车?
          • 如果这个发现与一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 你能发现什么类似之处吗?
        • 纵向拓展有相当的难度,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 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识的背景快得多。
          • 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 纵向拓展要求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它有益于创造性思考,
          • 赋予你神奇的力量,帮助你理解知识。
        • 纵向拓展就是前面特别强调的比喻法,也是本书的核心,整体性学习的核心。
        • 深度拓展和横向拓展虽然没有比喻法快捷、简单,却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拓展。
      • 小贴士
        • 画画图表会帮助你进行纵向、横向和深度拓展。
        • 比喻法和内在化对于纵向拓展效果极佳。
        • 不过,整体性学习并不需要追求标新立异,只要保持好奇心以及不断地追问,你就会拓展知识。
  • 纠错阶段
    • 学习不可能不犯错误。
      • 错误的联系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
      • 你以为理解正确,实际上是从错误的联系推导而来。
    • 比如,用生物进化作为模型来模拟公司的演变,
      • 这是个很有用的比喻。
      • 不过正因为是比喻,也存在不够精确的问题。
      • 自然选择经过数千代的复制,错误发生率相对较低,而公司经过几代就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 而且不可避免地出现较高的错误发生率。
      • 除非你明白比喻的局限,否则就会推理出错误的结果。
    • 相信你在用比喻法时,不会这么傻,但是某些情况下,比喻法的确让人得出自以为正确,实则荒谬的结论,不过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地否定错误中发展成长的。
  • 纠错可以看作在整体性知识网络中做修剪工作,
    • 添加一些特殊的例子,删除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联系,
    •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修剪工作是必要的。
    • 纠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阅读那些与你观点相反的书籍,
    • 以及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看看等方法。
    • 小贴士
      • 纠错的最终途径就是实践,如果纠错之前的三步做得很好,那么纠错的时间会缩短。关于纠错的更多建议,请参阅模型纠错一节。
  • 应用阶段
  •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做到学以致用方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
    • 应用的目的又岂止是更深刻地理解,深刻地理解只是副产品,学习的本来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
    • 只有很少的知识能够到达此阶段,如果能将更多的知识引导至应用阶段,你深入理解的知识就越多。
    • 理论运用到现实世界中的过程既是练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 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这部分知识如果不去运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 创造新的途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整体性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最终目的。
  • 测试阶段
  • 无论五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都需要进行测试。
    • 不管你何时尝试新的方法,知识都有可能发生丢失和误解的现象。
    • 测试可以让你了解弱点是什么,该如何改进它。
    • 通过测试要确定你对知识的理解到了什么层次?
    • 以下是你需要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 获取阶段的测试──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
      • 理解阶段的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 拓展阶段的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
      • 纠错阶段的测试──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
      • 应用阶段的测试──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
    • 测试并不是什么复杂过程,但是它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请再读一遍五个阶段的定义,对照定义进行检查,这样你会更清楚自己到底处于哪个阶段。
  • 整体学习顺序小结
  •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顺序,步骤之间可以往返,也可以跳跃。
    • 理解之后可以再去获取,拓展之后可以不经过纠错,而直接跳到应用,记住它是多线性的而不是单线性的。
    • 总之一句话,不要迷信五个步骤,认为必须如此,要相信现实世界,而不要迷信理论,现实世界中,有几个学习者会一定要纠错好了,再去应用?可笑的是就有人本末倒置,将理论奉为圣经,不可违背,于是这世间就有了教条主义。
  • 找出薄弱环节
    • 在整体性学习中,你最薄弱的环节是哪一个?
    • 明确弱点何在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 发现弱点,才能知道需要掌握何种技术去弥补缺陷,我无法告诉你你的弱点是什么,你需要自己去发现。
    • 以下是一些指南,你可以参考用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 获取
      • 获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下面两种。
        • (1)阅读和听讲速度慢。
        • (2)需要反复阅读。
      • 解决获取缺陷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和记笔记的习惯。
    • 明白
      • 理解不好的表现如下。
        • (1)你虽然在读书,但是不知道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
        • (2)笔记记得很清晰、完美,但是你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 要明白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需要什么魔法,
      • 我的建议是如果理解有困难,不如寻找写得更好、解释得更清楚的材料阅读,
      • 而高级技术如比喻法或内在化只有在有了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搞清楚了)后才能发挥作用。
    • 拓展
      • 拓展不好的表现只有一种:缺少灵活性。
        • 你已经掌握了一个新东西,但是没有或不会将它与其他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 假如让你用这个新知识去解决一个非常规问题,就常常束手无策。
      • 不会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拓展能力差的表现,而不是应用阶段的问题。
    • 纠错
      • 纠错阶段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错误联系太多。
        • 我发现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很少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普遍
        • 纠错做得不够的一个表现是常常不能发现自己在某个主要的看法或问题上是错误的,
        • 如果你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可能是你没有对建立的联系做足够严谨的检查。
    • 应用
      • 我在拓展阶段的弱点中说过,应用上的缺陷是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很好地运用知识,
      • 有华丽的理论却不会应用于实际是无用的。按我的观点看,现在的学校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教育。
      • 拥有“书本智慧”但是缺乏常识的人通常也是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更多地实践,抛开书本,走出去,去做实验,去接触生活,去融入社会。
    • 确认弱点
      • 人们应该发扬自己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对吗?
      • 通常我会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整体性学习的每一步都很重要,你不能推给别人去做。
      • 知道了弱点所在,你就可以通过多多练习来改进。

一开始,采用新技术总是要花一点时间的,一旦掌握之后,它们就成了属于你自己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