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7章 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笔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7章 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笔记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感概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牛,牛娃,而自己家的孩子,是基因不够优良?

其实从认知学原理来说: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就是大多数儿童的智商基因都差不多的,要说分别,也就是学习风格上有快有慢,有早熟有晚熟而已。但这并不是说学生们都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材施教很重要,但也不是搞个性化教育。

  • 这一章的认知学原理是:
    • 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
  • 但是教师应该意识到,科学家还不能证实学习风格有值得分类的差异。
  • 风格和能力
    • 学生都是不一样的。
      •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差异来教学所能带来的美好期望。
        • 教师可以“以长助短短也长”
      •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
    • 必须承认这些振奋人心的可能性却给教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 我们必须弄清这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还是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 认知能力的定义很容易理解:它是指特定的思考能力或者取得的成功。
      • 和能力相比,认知风格是思考的偏好,
        • 比如线性思考(一次只考虑一件事情)或者整体思考(同时考虑所有部分)。
    • 能力和风格在几个重要的方面有所区别。
      • 能力让我们应对内容(比如数学或者语言艺术),
      • 能力高低反映了我们所知道的和能做的级别(也就是说数量)。
      • 风格则是我们倾向于思考和学习的方式。
      • 通常认为能力强比能力弱要好,
      • 但我们不会说一种风格比另一种风格要好。
      • 对于某个问题可能 一种风格比较有效,
      • 但是总的来所有风格依照定义都是同样有用的(如果有差异,也只是能力上的差异,而不是风格的问题)
  • 接下来我会依次讨论风格和能力,证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 认知风格
    • 有些人鲁莽行事,有些人则需要花点时间做出决定;
    • 有些人喜欢让事情变得复杂,
    • 有些人则认为简单就好;
    • 有些人想得具体,有些人则喜欢抽象。
    • 风格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黑或白,大多数人会处在两个极端中间的某个地方
  • 需要知道的是认知风格其实不能衡量能力高低。
    • 要记住,风格是体现我们思考时的偏好,
    • 而不是衡量我们思考的能力。
    • 我说过一种认知风格理论必须拥有下列三个要素:
      • 它应该使一个人的风格始终如一;
      • 它应该体现不同风格的人思考学习的方式也不同;
      • 它应该显示不同风格的人平均起来不应该在能力上有差异。
    • 不同风格的人平均起来不应该在能力上有差异。
    • 直到今日,还没有一个理论满足这三个要素。
    • 让我们仔细看一看其中一种理论:视觉、听觉和运动知觉类型学习者的理论。
  • 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型的学习者
    • 是每个人接收新的信息时有偏好的方式——三种感官中的一种。
      • 视觉和听觉不需多加解释,但是对运动知觉有必要解释一下。
        • 运动知觉是告诉你身体每个部分在哪的感觉。
        • 如果让你闭上眼,我让你的手臂做出挥别的姿势,
        • 你即使看不见也会知道手臂的相对位置。
        • 这类信息通过你的关节、肌肉和皮肤 里的特殊感受器传入大脑,这就是肌肉运动知觉。
    • 视觉/听觉/运动知觉理论认为,
      • 所有人都通过这三种感官获取新信息,
      • 但是大多数人有一个最常用的感官。
      • 学习一个新的事物时,
        • 视觉型的人喜欢看图表,甚至只要把说的都写下来就可以了;
        • 听觉型的人喜欢倾听言语上的描 述;
        • 运动知觉型的人喜欢动这动那的:他们移动自己的身体来学习
  • 学生在教学方法和学习类型相符时学得更好。
    • 大部分教学内容关注的是事情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声音或形状。
    •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让视觉/听觉/运动知觉理论很出名,
      • 这就是心理学的一个现象——认知偏差。
      • 一旦我们相信一件事,
      • 就会不自觉地认定我们不清楚的事情和我们所相信的是一致的。
    • 我针对视觉/听觉/运动知觉理论说得不少了,
    • 因为即使心理学家知道这个理论不成立,也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它。
    • 我针对这个理论所说的对于其他所有认知风格理论同样适用。
    • 退一万步说,支持该理论的证据不足。
  • 能力和多元智能
    • 心智能力是什么?你会如何给一个心智能力高的人定性?
      •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擅长其中一部分而不太精通其他部分。
      •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说,存在多重心智能力,而非一种心智能力。
    • 心智能力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 如果不同的脑部活动存在一个共有的能力--你喜欢的话可以叫它智能,
      • 那么擅长一种脑部活动(比如数学)的人理应擅长所有脑部活动。
      • 但是如果有人在一个方面(数学)很好,
      • 另一方面(阅读理解)很弱,
      • 那么这些活动应该是由不同的思考过程所支持的。
      • 心 理学家在一百多年里一直沿用这个逻辑来研究思考的结构。
    • 概括地说,你在学校发现的事情是真的:
      • 一些孩子有数学天赋,
      •  一些是音乐奇才,
      • 一些是运动健 将,
      • 而这些不一定是同一批孩子。
    • 哈佛的教授霍华 德•加德纳发表了关于多元智 能的理论。
    • 他提出总共存在七种智能,之后又追加了一种。表2列出了这八种智能。
  • 小结
    • 有人希望我们能够利用这些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 量。
    • 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基于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 也就是说,如果教学方法和孩子偏好的认知风格相吻合,
        • 那么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
        • 不幸的是,还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有足够证据支持的风格体系。
      • 第二种是利用学生能力上的 差异。
        • 如果一个学生在一项认知能力上较弱,
        • 我们希望能够取长补短,至少是治短。
      • 不幸的是,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样的替换是不可行的。
  • 对课堂的启示
    • 建议教师基于和每个学生相处的经验有区别地对待学生,
    • 留心观察哪些方法可以奏效。在区别学生这件事上,实践优于理论。
    • 我还是要对你的课堂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 思考内容,而不是学生
      • 学习风格的理论在学生身上没有多大用处,但是我认为它们对于内容来说是有用的。
      • 就拿视觉/听觉/运动知觉这一区分来说,根据你想要让学生学到的东西选择教学的方式.
    • 改变吸引注意力
      • 每个教师都知道课堂上的改变可以令学生活跃起来,重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 与其为每个学生制定特别的思考过程,不如让所有学生练习所有过程,
      • 将转变看成学生从新开始、再次集中精力的机会。
    • 每个孩子都值得你关注
      • 我敢打赌你曾听别人说过“每个学生都有聪明之处”,或者让学生评说“你是哪种类型的聪明”。
      • 我想教师这样说是想传达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 但是我对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这有如下几个原因。
        • 首先,这样的说法很可能被理解为智能是有价值的。
        • 其次,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聪明的方面。
        • 第三,我下一章会解释为什么称赞一个孩子聪明永远不是明智的做法。
          •  信不信由你,这样做只会让他变得更不聪明。真的是这样。
    • 不要担心——节省你的开支吧
      • 如果“认知风格”和“多元智能”对于区分孩子没有帮助,那还有没有更 好的办法?
        • 本书中反复提到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这里也不例外。
          • 第一章我说到背景知识是决定哪些事情有趣的重要因素,例如, 有点难度又不是完全解不出来的问题或谜语能激发我们的兴趣。
          • 第二章我 解释了背景知识对于在学校获得的大部分成绩都有决定性作用。
          • 认知过程 (比如分析、综合以及评论)不能独立存在,它们需要背景知识的帮助。
  • 背景知识的多寡也不是学生间的惟一差异,有一些学生就是非常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