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笔记

本章作者是教读者们如何与作者进行沟通, 这章对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进行全面的介绍, 教会我们如何有智慧的评论一本书,而不要变成面红耳赤的争吵或充满情绪的争论。虽然现实中我们很难与作者面对面,但是现在评论机制那么发达,读者很方便的在豆瓣、亚马逊等网站发表书评,在发表书评之前,了解本章的规则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本章最后,对分析阅读的三个规则进行了总结。

阅读一本书,就好像是与作者在进行沟通。当读懂了一本书,并且对作者的所有的意见完全赞同,自己被启发,被说服或被影响,则称为一本书阅读完成

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但是作者面对的是众多的读者,肯定会有很多不同声音的现象出现,因此在网上的书评中亦不乏对作者的质疑与批评。

如果读懂了一本书,但是不同意作者的意见,怎么办?

在确定对这本书是真的懂了,然后对一本书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
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但是在评论一本书时,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本章是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当作者与读者争辩-并希望读者也能提出辩驳时,一个好的读者一定要熟悉辩论的原则

  • 在辩论时他要有礼貌又有智慧。
  •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说实话,人是一种情绪动物,有时候会发现一些带有情绪化的评论,或者是与作者辩论时带着情绪, 做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 第一点,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
  •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断。
    • 如果你的偏见正好在相反的那一边,而你又不肯承认那就是偏见,你就不能给作者一个公平的机会表达意见了。
  •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
    • 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
    • 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及批评式的阅读,是可以相当有纪律的,在这里提出了4个问题来帮助进行批评式阅读。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这章在最后对分析阅读的前三个阶段进行了总结,将15条规则列在了一起,这是对前面分析阅读内容的一个大纲。作者也说这些规则有些理想化,不一定人人都能按照这些规则来阅读。

  • 无论如何,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
  • 你是个好读者,也就能达到你应该达到的阅读层次。

这一章乐爸爸觉得最重要的是对15条规则的总结,其实在现实世界中即便我们对一本书有岐义,有责任的读者会跟作者发电子邮件,提出问题,但大多比较的有礼貌,除非是特别情绪化的人,所以使用这章介绍的方法与规则,让我们可以充满智悲的对一本书进行批评。

本章的大纲有点多,因为包含了最重要的15条规则的总结,乐爸爸自己觉得应该要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大纲如下所示:

  • 读懂一本书,并对作者的意见完全赞同,阅读工作才算完成。
    • 你已经被启发,被说服或被影响了。
  • 作者与读者争辩——并希望读者也能提出辩驳时——一个好的读者一定要熟悉辩论的原则
    • 在辩论时他要有礼貌又有智慧。
    •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 批评式阅读要求读者保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他成功地读懂这本书时,便是与作者的心意合一了。
  • 只有当双方都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时,关于事实或方向的议题——关于一件事是什么或该如何做的议题——才是真实的。
    • 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 偏见与公正
    • 你读懂了一本书,但是却不同意作者的状况,要作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 第一点,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
      •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断。
        • 如果你的偏见正好在相反的那一边,而你又不肯承认那就是偏见,你就不能给作者一个公平的机会表达意见了。
      •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
        • 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
        • 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 三种心态是明智与有益的对话中必要的条件,但这只是理想,仅能做到近似而已。
    •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及批评式的阅读,是可以相当有纪律的。
    • 三种条件的替代方案:
      • 四种站在对立角度来评论一本书之道,使用时不要陷入情绪化或偏见的状态中。
        • (1)你(作者)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 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 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会如何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 通常,在科学与历史中,前人缺乏的知识都是由后来的人发掘出来的
            • 科技的进步与时间的延长,使得大部分的研究调查都能做到这一点。
          • 但在哲学领域中,状况却可能相反。似乎时间越久远,知识只有衰退,而毫无增进
        • (2)你(作者)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 他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自缺乏知识。
          • 他的论点就是与事实相反。
          • 作者所说的事实或可能的事实,其实都是错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 错误的知识却会引导出错误的结论,与站不住脚的解答。
          • 这两个评论合在一起,指出的是作者的前提有缺陷。
          • 他需要充实知识。他的证据与论点无论在质与量上都还不够好。
        • (3)你(作者)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 他的推论荒谬
            • 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
            • 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 读者一定要能例举精确的证据,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
          • 只要当主要的结论受到这些荒谬推论的影响时,这个缺点才要特别地提出来
        • (4)你(作者)的分析不够完整。
          • 讨论作者是否实际完成了他的计划——也就是对于他的工作能否交待的满意度。
          • 如果你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你就不能反对他。
      • 一位读者在不同意时,基本上可以作出的重点声明。这四个声明多少有点独立性。只用其中一点,不会妨害到其他重点的运用
    • 读者不能任意使用这些评论,除非他确定能证明这位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
      • 一本书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是知识不足或知识有误
      • 一本书也不可能全部都不合逻辑
      • 而要作这样评论的读者,除了要能精确地指认作者的问题之外,还要能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点才行
      • 他要为自己所说的话提出理由来
    •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 见四种对立评论的1、2、3的描述。
    • 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 前面三个批评点与作者的共识、主旨与论述有关。这些是作者开始写作时要用来解决问题的要素。
      • 第四点——这本书是否完整了——与整本书的架构有关。
      •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
        • 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
        • 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
        • 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
        • 或是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 除非读者能精确地指出书中的问题点——不论是来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他的书帮忙——才能批评分析是不完整的。
      • 阅读同样领域的书,可以用这四种评论的标准来作比较。
        • 如果一本书能比另一本书说出较多的事实,错误也较少,就比较好一点。
        • 但如果我们想要借读书来增进知识,显然一本能对主题作最完整叙述的书是最好的。
      • 诠释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 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这跟全书大纲,作者是否把问题说明清楚,也跟诠释一本书,衡量他多么完满地解决了问题都有关。
    •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
      • 下面是分析阅读三阶段,所有的规则按适当的次序,用合宜的标题写出来:
      •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 这些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
      • 没有多少人用过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
      • 而使用过这些方法的人,可能也没办法用这些规则来阅读许多本书。
      • 无论如何,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
      • 你是个好读者,也就能达到你应该达到的阅读层次。
      • 当我们说某人读书“读得很好”(Well-read)时,我们心中应该要有这些标准来作衡量的依据。
  • 太多时候,我们是用“读得很好”(Well-read)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非阅读的质
  •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 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 运用本书所提供的规则,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
  • 当然,许多书都值得精读。但有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下就行了
  • 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这一章的易记的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乐爸爸总结

如果阅读一本书可以对书中的内容发表批评性的意见,乐爸爸觉得这个阅读已经是非常非常的深入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阅读可以说是盲目的随从了作者的论点,只有当我们发现了与作者不同的意见的论点时,才惊呼被骗到了。我们鲜有说从一本书中找到自己的论点与作者论点的不同之处,然后对作者的知识量不足或者是没有完成他在书中的计划等进行批评或争辩。可见乐爸爸的阅读是多么多么的浅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