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笔记

读书很难吗?很多人说难,没时间、没精力,可是乐爸爸见到太多的人早上出门,开车时、电梯里、上班时捧着手机刷来刷去,如果这样的精力用来刷书,估计也不会有人说读书难。

手机好像成了不能好好读书的最大背锅者。

其实大部分人读书,都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是在以知识为驱动力在读书。比如想学开车,买一本“如何学驾驶”类似的书来读。这书从基础开始,教你如何上车、如何点火、如何在各种不同的道路上行驶。那么看完这本书之后就会开车了吗?

回答当然是不会?

大部分人的反应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时间,那就早起;没精力,那就抱群努力、坚持打卡;看不懂,那就找原文、慢慢抠;记不住,那就画思维导图,做摘抄记录、康奈尔笔记;看不下去,那就用番茄工作法逼自己专注。且不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这种“头疼医头”的方式,真能达到成人学习的目的吗?

在本章,赵老师举出了读书难的三个主要的问题。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问题三:看不下去

对于这三个问题,首先应该要强调自我导向:

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

其次,你不需要读完一本书,只要你能将读的书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儿,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书价。

  • 致用类图书的阅读方法,如果你以自我为导向来学习,不必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甚至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最后,致用性的图书,应该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以知识为中心

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本章的大纲笔记如下所示:

  • 大多数成人学习的方式都是“头疼医头”的方式。
  • 赵帮主的结论是: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 杜拉拉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她代表中国职场大多数人。
    • 她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有时间充实自己。
  •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其基本观点是:
      • 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 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Load of Life)
      • 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
      • 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 关于生存负载,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
    • 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克拉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Margin in Life)。
    • 生存余力的公式:
生存余力公式
  •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 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
    • 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 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 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
    • 拆书法给阅读加了“然后”,不再是孤零零的“R”(Reading,阅读),而是扩充为“R”“I”“A”三个核心环节,来帮助学习者做到把知识拆为己用。
    • RIA分析:杜拉拉写信给李斯特写了一封信,为了区分王宏和李文华对她成长的贡献,也为了鞭策王宏,并让李斯特了解自己的进展,拉拉做了一个总结报告,用邮件发送给李斯特,同时抄送给了王宏和李文华。
      • 一定要记住,说事实比说观点有效,更能影响人。因为事实是客观的,能够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
      • 我们在杜拉拉身上要拆解出的第一个能力是:注重事实,关注细节。
      • 杜拉拉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说事实的要点是讲出细节来。细节说服人,细节打动人,细节就是力量。
    • 对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
    • 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 问题三:看不下去
    • 你为读不完一本书而心中有愧,《如何阅读一本书》却质问你:怎么才算是读完?从头到尾翻过可不算,你得在全书最后写下个人索引,在全书最前页归纳整体架构,在书页中间做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 这是研究型的学习法,是对书负责的极致。但是,这不是成人学习,不是致用类图书的阅读方法。
    • 如果你以自我为导向来学习,也不必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甚至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 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有三个原因:
      •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包括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这是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 第二个原因是,读得越多,不见得用得越多。
        • 价值多少跟读得多少没有关系,读得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应用。
      • 第三个原因是,只要你能将读的书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儿,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书价。
    • 在这个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尤其是致用类图书。
    • 如果不读完一本书,如何把握作者的系统与体系?
      • 第一,对成人学习来说,知识体系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把作者的体系搬进自己的大脑,而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点会在第六章展开);
      • 第二,我说是“不必”,没有说“必须不”,你是成年人,完全可以在了解前因后果后自己选择。
    • 如果书中有某处让你想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合上书琢磨一下怎样将其内化和应用
    • 职场人若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学习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那样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它就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 第二,这种方法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结构化的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乐爸爸总结

书就是要用的,当我们选择了“如何驾驶”这样的图书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做:

  • 去驾校报个名,准备驾考。
  • 当上车练习后,发现自己缺什么,一般被教练骂后,都会想找一些解决方法应对,这时候翻出这本书,找到被教练骂的那部分内容,反复的看。
  • 然后再去练车,又被教练骂,继续找出书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去看书,就能发挥“如何驾驶”这类图书的极致,因为你真的不是从头到尾在看这本书,也没有做任何索引或笔记,只是在找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致用性图书的价值。
我们要给自己创造环境,让致用性图书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并同时让我们自己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