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技术》 第1章 获得很不错的记忆力 笔记

《深度学习的技术》 第1章 获得很不错的记忆力 笔记

你现在还记得你小时候背过的课文吗?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可是偶尔与隔壁家的二蛋哥做的一些操蛋的事情,忽然之间就涌上心头,记得如此清晰。这说明其实很多事情咱们大脑中已经记住了,只是调出来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引子,很难调得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怀旧,那些儿时的印象深刻的事儿自动就被调出来了。

读书就是为了记忆吗?这个观念不太对,即便我从小背了无数的文言文,当时我认为我用脚都能背了,现在还不是忘得一塌糊涂。这说明记忆这东西十分的不可靠。因此你与二蛋哥做的事情,不一定真的发生过哦,可能是一些交错的感应而已。

如果读书不是为了记忆,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读书的目的是改变我们的日常 ,我们并不要为了记忆而读,应该要知道记忆的容易遗忘的本性,而构建外脑,或者是学以致用,改变生活。

本章,作者提到了经科学研究证实的很多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很多是有实验数据证明的结果,比较有权威性,值得我们好好思索一下我们自己读书的方式。

读书大纲如下

  • 如果学习之后记不住,那学来干嘛?
    • 许多人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学习是为了记住知识,学习主要是为了记住知识。
    • 单纯地记住知识,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搬运,是把知识从外面搬运到脑袋里而已。
    • 所有能透过记忆来获取的知识,都只能解决旧有的问题。
    • 而如果人类只记住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就不可能解决新问题。
    • 追求超强的记忆力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 一定程度地记住知识还是必须的,完全没有记忆就等于无法学习
      • 许多考试其实考的是你的记忆力
      • 就算不用考试,一般人依然必须在日常随时调用知识
    • 记忆力依然是有必要加强的。
    • 一个人若无法记忆,就不可能进行之后的深度学习。
  • 记忆的条件
    •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成“短期记忆”(short 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两种。
      • 短期记忆只能“hold住”15到30秒。
        • “记性不好的一面”,其实就是短期记忆还未被固化成长期记忆就被遗忘的结果;
        • 我们“记性好的一面”,其实就是短期记忆成功固化成长期记忆的结果。
      • 但长期记忆到底有多长期呢?
        • 无论你是记得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那都算是长期记忆。
      • 那怎样才能加强长期记忆的牢固程度呢?
        • 答案是:如果你满足了某些“记忆条件”,你就能记得很久;否则,你就很容易忘掉。
  • 重读与提取练习
    • 实验显示,重读并不会加深记忆
    • 既然重读无法让人们记忆得更久,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尝试透过重复阅读来加深记忆呢?
      • 因为主观感受带来了错觉。但事实上,资料并未在大脑完成长期记忆的转换
    • 怎样才能加强长期记忆的固化程度呢?
      • 透过回忆,或称“提取记忆”而得以让记忆加强的现象,称为“测试效应”(test effect)或“提取练习效应”(retrieval-practice effect)。
      • 如果受试者在进行测试或考试时,在提取记忆时感到愈困难吃力(但成功提取),知识就会记得愈牢。
      • 提取记忆会迫使你动用更多的“脑力”(激发更多的神经活动),这会加强你大脑的神经路径、增加神经通路,因此你会记得更久。
  • 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
    • “集中在同一天完成”相比“分散在数天完成”学习,后者会比前者拥有更佳(甚至高出一倍)的长期记忆
    • 进行间隔学习的医生在长期记忆的表现更好。这个现象被称为“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
    • 为什么间隔效应会存在呢?要间隔多久再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呢?
      • 有关睡眠的研究显示,人类在晚上睡眠的时候,大脑会把当天的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 因此,比较好的间隔时间应该是至少一天。
    • “集中在同一天完成”相比“分散在数天完成”学习,后者会比前者拥有更佳(甚至高出一倍)的长期记忆
      • 如果你让“集中学习”的受试者在学习后立刻进行考试,他们的成绩会很不错,但如果你让他们在两个星期后考试,他们的成绩就会比较糟糕。
      • 如果你让“交错练习”的学生在学习后立刻考试,他们的成绩会比较糟糕,但如果你让他们在两个星期后考试,他们的成绩会比集中学习的受试者好上许多
  • 这个现象被称为“交错效应”(interleaving effect)
    • 当你在学习一个科目时,交错地学习里面的知识点和概念
    • 还可以在学习结束前抽出20分钟来进行提取练习,在白纸上凭记忆把今天的所学回顾一遍,这样你就能获得比一般学习方式好上一到两倍的长期记忆。
    • 提取、交错和间隔练习会让你感到困难、吃力、痛苦,但请谨记,这些学习方式其实都遵循着一个众人皆知的谚语:
      • 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No pains, no gains)。
    • 罗伯特・毕约克(Robert Bjork)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适当挑战理论”(theory of desirable difficulty)。
      • 这理论指出,当学习时感到一定困难、挑战时,记忆就会更牢固。
      • 当你动用更多的“脑力”,激发更多的神经活动时,这会加强你大脑的神经路径、增加神经通路,因此你会记得更久。
    • 认知科学家还发现另外两种有效的记忆方式,也都遵循“带有难度”这一条件:
      • 1. 生产效应(Generation Effect)
        • 当你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复述知识点(而不是跟著书本来读),或者在做填充题、开放式问题时,长期记忆会得到增强。这类似提取练习所带来的测试效应。
      • 2. 变动效应(Effect of Variation)
        • 比起总是在同一环境学习的学生,转换不同环境学习的学生会记得更好。
        • 不时转换到咖啡厅、图书馆,会比总是呆在自己的卧室学习效果更好,虽然后者比较舒适。
    • 已经有不少人把本章重点介绍的提取练习、间隔练习、交错练习和适当挑战理论,统统运用到学习上,甚至出现了以此为基础的学习法 —— 也就是著名的“抽认卡”(flash card,又称闪卡)。
  • 学习名词术语和外语的好方法(Anki学习法)
    • 抽认卡的使用方法很简单,首先是制作抽认卡。拿出一张前后空白的卡片,在卡片正面写上你正在学习的知识点名词,然后在卡片的反面写上这一知识点的描述,以苹果为例:
      • 抽认卡正面:苹果。
      • 抽认卡背面:一种水果,拥有高纤维,据说是医生推崇的水果。
    • 你可以透过另一种方式来制作抽认卡,亦即下载抽认卡的应用程序,诸如Anki或Cram。
      • 这些应用程序还隐藏着另一大好处,那就是它们都内建SuperMemo-2系统。
      • 这个系统会计算出使用者的最佳复习间隔,让你在适合的时间对卡片进行复习,还会根据卡片的难易度自动调整卡片的出现次数,让你在复习期间较少重复已经熟悉的知识点,更常看见那些陌生的、你尚未记好的知识点。
    • 抽认卡它不怎么能让你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它甚至不要求你对知识有所理解。
  • 以考试做为标准的学习方式
    • 学习方式依然不能让任何人逃出“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见图1-3)的规律,只要过了足够长的时间,你依然会遗忘大部分的知识。
  • 我们不应该过分专注在记忆,也无须在维持记忆这件事上投入太多成本(除非你要应考);
    • 一般而言,多数重要、有用的知识,通常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重复遇到,也会在好书里重复遇到。
    • 明智而平衡的做法是:尽可能让记忆条件自然融入学习之中。
      • 以阅读文章为例,你可以让自己交错阅读同样主题但不同观点的文章,然后在阅读文章的六个小时到一天之后才开始做笔记,这样你才会在提取练习时感到有难度
      • 做笔记的时候让自己在白纸上自由回想,把能回忆到的知识用你自己的方式写下来,直到实在回想不到的时候才重看资料,然后再补充到笔记里。
    • 换言之,遗忘曲线并不会触底,不会让你完全忘记。
    • 对内容保有一部分的记忆其实就已足够了,因为我们随时可以透过搜索发动机去寻找其余的部分。
    • 互联网也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只要你没有放弃思考,那么搜索发动机会成为你储存知识的记忆库,解放你的大脑;
    • 你会因此而得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思考重要的事情上,而不用分心在记忆上。
    • 你已经得知能“获得很不错的记忆力”的学习方式,这足以让你胜于一般人。而你也知道你无须追求完美的记忆。

总结

记忆有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记得深,这毋庸置疑。但如果你学了知识不思考,光记忆,是没有办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的。因此我们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读书,善用外脑,比如印象笔记,搜索引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