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第1,2章 学会使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笔记

《学习之道》第1,2章 学会使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笔记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也不是全能型天才,一开始只对语言社科类感兴趣,获得了俄语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参军,然后因为可能的失业危机,转而针对自身的薄弱项,开始研究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后,犹如坐上了直升机,在学习之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读到理工科类的博士学位,妥妥的后天学霸。

在第1章作者简单介绍了他自己的经历。

  • 每个人都能提升学习能力
  • 10岁的我与小羊厄尔。那时的我喜爱小动物,热爱阅读和幻想。我的字典里才不会有数学和科学。
    • 从小到大,我都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
      • 不过,我倒是有着别的兴趣。我喜欢历史、社会研究、文化,尤其是语言。
      • 我前往华盛顿大学,攻读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的学士学位,并以荣誉毕业生身份毕业。
      • 我会不会一无是处?俄语语言学家能选择的工作机会可不多。
      • 我能不能克服数学恐惧症,转而成为数学爱好者呢?从技术恐惧症患者变成技术狂人呢?
    • 我决定重新训练自己的大脑。
      • 我这个当年的数学糊涂大王,紧接着就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
      • 最后我还拿到了系统工程学的博士学位,并拥有了广泛的学术背景,如热力学、电磁学、音响学、物理化学。
    • 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
      • 本书就是要让你的思维过程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你明白大脑如何学习,又是如何帮你自欺欺人
      • 自以为在学,实际上却是在小和尚念经。
      •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开发技能的小练习,都可以现学现用到你的学习过程中。
      • 如果你已经能玩转数理知识,那么书中这些见解会带你更上一层楼。
      • 如果你就是执意认为自己没有数理天分,这本书可能会改变你的看法。
    • 意识到自我的转变,会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 不仅是数理知识上的学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2章,我们看到一种全新的大脑工作模式:发散思维模式。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不专注而深恶痛绝,多少小孩的兴趣这样被扼杀了。而作者从脑科学上向我们证实,当你需要新的创意和新的想法时,用发散思维模式更能提升创意性。

  • 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 为思维加力
      • 在你初读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或某个部分,而且其中内容涉及数学或科学概念时,先宏观浏览一遍会比较好。
      • 不只是看表、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甚至如果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最好也看看。
      • 用一两分钟预先翻阅,再开始深度阅读,会对思维的组织产生多大的帮助。
      • 你正在创造小小的神经挂钩,把思维挂靠上去,这会使把握概念变得更加轻松。
  •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 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
    • 这两种思考状态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将其分别称为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它们对学习都非常重要。
    • 大脑会频繁地在两种模式之间不停切换
    • 尽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你也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之中,
    • 不过,对有些你并不太关注的事情,发散模式确实可以悄悄地在后台处理。
    • 有时候,你突然一恍神,那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 专注模式下的思维活动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
      • 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
      • 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
  • 发散模式对学数学和科学也同样必不可少。
    • 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它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
    • 同时,它也与宏观视角相关联。
    • 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
    • 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 与专注模式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它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
    • 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
      • 学习过程中,不同脑区进行着复杂的神经元发放活动,同时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也发生着互动往来。
  • 专注模式:一台排布紧凑的弹球机
    • 要理解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我们先来玩玩弹球游戏。
  • 快乐的“小恶魔”正在玩神经弹球
    • 在脑力“弹球游戏”中,小球就代表了一个想法,它从弹簧推杆上飞出去,在成排的橡胶弹柱间发生随机碰撞。
    • 当你专注某个问题时,你的大脑就拉动了思维推杆,然后把一个想法弹送出去。
    • “砰”,这个想法脱弦而出,像弹珠一样在下面左图中的大脑里横冲直撞。
    • 这就是思维活动中的专注模式。
    • 专注模式中紧密排布的弹柱能让你更轻松地得到一个确切的想法。
      •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
      • 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已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于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
      • 专注模式正在遵从你曾练习或经历过的老路子
        • 当你专注某件事物时,清醒专注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出信号。
        • 这些信号会奔向与你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接起来。
      • 专注模式中紧密排布的弹柱能让你更轻松地得到一个确切的想法。
        •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
  • 上图中的两个弹球机就分别代表了两种思考模式:专注模式(左图)和发散模式(右图)
    • 专注模式意味着我们高度专注一个特定问题或者概念。
      • 但有些时候,你会无意中发现高度集中的思维却是南辕北辙:你忙着在脑中某处搜寻答案,而真正的答案还远在大脑的另一边呢。
      • 你的思维触手就会激活专注模式。
      • 在专心揣摩问题之初,你的思维是集中而狭隘的,小球只会经过挨在一起的弹柱,循规蹈矩地走那些你已经熟悉的路径。
      • 你的思想轻易地在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中乱窜,急于快速抓住一个解决方案。
    • 而右图中的发散模式则容纳了更为开阔的全局视野。
      • 如果你要学点新东西,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助你一臂之力。
      • 正如图中所示,发散思维让你无法专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但它可以让你离解决办法更近一步,因为在到达任何一个“弹柱”之前,你的想法都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
  • 为什么数学和科学知识会更难对付
    • 利用专注思维模式来处理数学和科学问题,通常会比处理语言和人际交往相关问题费劲得多。
    • 数学概念往往比传统语言问题更加抽象隐晦。
    • 还有另外一个挑战与数学、科学难题相关,它就是思维的定式效应(类似一叶障目)
      • 你脑海中已有的,或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你产生更好的想法或答案。
      • 在科学领域中,人们很容易陷入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因为你经常会被直觉误导。
      • 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你必须得让错误的旧观点“改过自新”。
    • 定式效应往往会成为学生的绊脚石。
      • 思维小球费力地撞来撞去,却总是离正确答案很远——因为在专注模式下,拥挤的橡胶弹柱阻碍了你的思维飞跃到新的位置,而那里可能才是答案所在。
    • 数学和科学的学生常犯的一个显著错误: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
      • 了解如何获得真正的解决办法非常重要,不仅对数学和科学问题是如此,生活中亦然
  • 发散模式:一台间距松散的弹球机
    •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大脑以开阔得多的视野俯瞰世界
    • 它把相距甚远的节点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你可以从一个想法嗖地飞到另一个看似无关的想法上去。
    • 如果你正纠缠于一个全新的概念,或是要解决一个陌生的问题,预先并不存在神经模式为你铺路搭桥,甚至连个指出大概方向的路标都没有。
    • 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直到你锁定了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
    • 有悖直觉的创造力
      • 比起枯坐在桌前绞尽脑汁,我发现自己随意发挥时写出的吉他曲更棒。
      • 现在我信奉这样的经验:你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就越是味同嚼蜡。
  • 为什么要有两种思考模式
    • 我们大脑的左半球与慎重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项联系更紧密。
      • 它似乎也更擅长处理连贯性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考:上一步推导出下一步,诸如此类。
    • 而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的,则更多是像四处扫视环境、与他人互动或是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
      • 同时,应对即刻发生的活动或是宏观问题的处理也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
    • 从两个脑半球的细微区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思维处理模式可能产生的原因。
  • 这幅图简易直观地展示了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不同。
    • 如果给你两个三角形,要求你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非常容易,就像左图那样。
    • 但如果再给你两个三角形,让你把四个放在一起拼出一个正方形,你的第一反应会是错误地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像中间图示那样。
      • 这是因为你的大脑里已经有了专注模式下的模型,使你囿于成见。
    • 最右侧的图则展现了如何跳出固化的套路,用新的方式重新把四个三角形组成另外一个正方形。
    • 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要求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参与。
      • 想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而且保持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 发散模式也常常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题目艰涩难懂的时候。
    • 不过,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处于集中状态下,发散模式就是被屏蔽的。
  • 拖延的前奏
    • 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
      • 这样也会增加你的压力,因为你清楚自己必须完成一个很讨厌的任务。
      • 其中的神经模型会变得模糊黯淡、残缺不全,你的思维基础七零八落、摇摇欲坠。
      • 哪种神经模式都需要时间,可你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留出余闲。
    • 心无旁骛,简而行之
      •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拖延(不少人都有过同感),来看看这个。
      • 关掉手机,或是任何其他会发出提示音或闪烁的干扰源,用一个计时器设定25分钟,在这25分钟里,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什么任务都行。
      • 不用担心能不能完成它,专心去做就好。
      • 25分钟的时限一到,你就停下来奖励一下自己,看看网页,翻一下手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 注意,奖励和工作本身一样重要。你会惊讶于这25分钟的成效——尤其还是在你专注于任务本身,而非在意任务能否达成的情况下。(这就是所谓的番茄时间法)
      • 在这天内,试着用至少3个25分钟(“番茄时间段”)来处理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任务。
      • 当日工作真正完结后,看看自己在待做清单上划掉了什么,这会儿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成就感了,然后把明天要做的关键事项写下来。
      • 这种前期准备有助于你的发散模式开始预热思考明天如何完成那些任务。
  • 本章小结
    •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 你会在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择一而用。
      • 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 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 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 定式效应就是说因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
      • 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
      • 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的思考得灵活点。
      • 想要解决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
      • 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误导。
  • 驻足与回顾
    • 合上书,不要偷看,想想本章有哪些主要思想?
    • 刚刚开始尝试时,如果复述不完整也没关系。
    • 只要持续练习这一技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阅读和回顾的能力已经脱胎换骨。
  • 跳出困境
    • 想要理解那些乍看上去复杂的、令人迷惑的概念,我倒是有几点建议。
      • 1.我会觉得阅读比听别人讲更好理解,所以我从来都会读教材。
        • 我会先快速翻阅,了解这一章大概在说什么,然后再去读细节。
        • 每一个章节我都会读上几遍,只是不按顺序而已。
      • 2.如果读过书之后还是弄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我会去谷歌搜索或者去看YouTube视频。
        • 这不是说书本或教授讲得不透彻,而是有时对概念稍有不同的表达阐释,
        • 可以让你的思维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火花。
      • 3.我开车时思维最清晰。有时我会休息一下,开车出去兜兜风,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我总是得忙点什么,因为如果仅仅是坐在那里苦思冥想,我很快就会因为无聊而走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