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第3章 学习即创造 认识长短记忆区块 笔记

《学习之道》第3章 学习即创造 认识长短记忆区块 笔记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转换,是爱迪生的创造力为何如此出色的重要原因。比如想一个问题想破头了,想不出来,不如去散个步,小憩一会儿,或者是听听不带歌词的音乐等等,没准一回来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方案。

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到过一种3B方法: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三者任一即可。是切换到发散模式的好办法。这些都是让你暂时避开专注模式,说白一点就是暂时这个题不想了,先放松一下,运动、散步、讲笑话、冥想都可以。

你在之前的专注模式中埋头苦干,然后某个瞬间,来自发散模式的意外解法就如同醍醐灌顶,灵光突现。

所以如果事情紧急,你又想不出来,就不要死钻牛角,要有一种放下的心态,慢慢来,不要急于一事,懂得示弱,懂得细水长流。

除了对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进行了详述外,在本章还可以看到作者对思维定势 、睡眠以及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均进行了详述。本章的小结部分,全面细致的概括了本章的内容,需要加深记忆的话,可以反复阅读本章小节。

  • 来自托马斯·爱迪生不粘锅的启示
    • 爱迪生的创造力为何如此出色?
      • 答案如你所见:这离不开他转换思维模式所用到的独特技巧。
  •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转换
    • 关键在于去做别的事,直到你的大脑意识自然地忘掉了之前的问题。
      • 要是不采取其他转化技巧,这通常要花上几个小时。
      • 时间还是有的,只要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要做的事上,再加上一点放松和时间就好。
    • 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到过一种3B方法: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三者任一即可。
      • 在很多领域,散步都是万能灵药。
      • 许多著名作家,如简·奥斯汀、C.桑德堡、查尔斯·狄更斯,都在经常性的长时间散步中遇见了缪斯女神
    •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
    • 你在之前的专注模式中埋头苦干,然后某个瞬间,来自发散模式的意外解法就如同醍醐灌顶,灵光突现
    • 杰出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上图),人们认为他可以熟练地运用技巧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转换。
  • 爱迪生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儿
    • 在身旁的地上放个盘子,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任由大脑进入自由开阔的发散思维模式。
    • 一旦爱迪生睡着,他手中的球就会滑落,小球落进盘子的响声将他惊醒。
    • 在这一瞬间,伟大的发明家就会抓住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 家萨尔瓦多·达利(下图),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也使用过同样的技巧。
  • 创造力就是对自身能力的驾驭和拓展
    • 萨尔瓦多·达利也会使用打盹和手中落物的方法挖掘他发散模式下的创造力。(达利称之为“似睡非睡”)
    • 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而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背后往往正是创造力在运筹帷幄。
    • 许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这绝对是妄自菲薄。
    • 我们都能创造新的神经联结,并从记忆中变出本不存在的东西。
    • 两位创造力研究者利亚纳·加波拉和阿帕拉·兰詹就将之称为“创造力的魔法”。
  • 两种模式间的切换帮你掌握新知识
    • 而如果要启动发散模式与棘手问题战斗,最有效也最重要的诱发因素还是“睡觉”。
    • 发散模式绝对是你学习中的左膀右臂。你可以把它看作登山途中的大本营。
      • 登顶之路漫长艰辛,中途的大本营是必要的休息场所,你可以在那里停歇、反思、检查装备并确保路线无误。
    • 即使是休息的时候,你的发散模式仍然在后台工作。
    • 放松的时候也在学习,这简直太划算了。
    • 一些人认为自己从未进入过发散模式,他们真是大错特错了。
    • 只要放轻松什么都不想,你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然的默认状态,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 每个人都会这样。
    • 但别把暂时的休息当成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
      • 要让大脑捕捉问题,首先要借助于专注模式调动全部注意力。
      • 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储备能量亮红灯时,可以跳到其他类型的专注任务上休息一下,比如放下数学题,背背法语单词。
      • 只要仍然处于专注模式下,每一秒都在消耗你的能量储备,就像一场全神贯注、随时间增重的脑力举重一样。
      • 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模式的方法奖励自己
  • 别怕落在同学后面
    • 匆匆忙忙地追赶领跑者,并没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真正地掌握学习材料,结果就是仍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 倒不如退后一步,冷静地审视自己的长项和弱点。
    • 那么尽量安排好时间表,给难度比较大的学习材料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且将它们控制在你能掌握的范围内。
    • 放慢脚步,也许你会得到惊喜:细嚼慢咽反而让你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习得更深入
    • 帮我武装起大脑的最重要窍门之一,就是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 避开思维定式(愚公移山未必是个好办法)
    • 记住,做作业和考试时,接受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会有碍于你另觅佳径。
    • 根据近期的研究,眨眼是项打破僵局,帮你跳出来重新评估现状的关键行为。
    • 闭眼似乎可以在一瞬间放松我们紧绷的注意力,提供片刻休息,并让我们的意识和想法刷新页面。
    • 眨眼会暂时性地断开我们与专注模式视角间的连接。
    • 但另一方面,刻意闭眼又似乎能帮我们提高专注程度——沉思求解时,人们通常远眺、闭眼或干脆蒙上眼睛来避免干扰。
    • 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
      • 而正是在这些你并非直接关注的时间间隔里,发散模式得以踱开到一边,用新角度看问题。
      • 在此之后,当注意力重新转回到问题上时,你就可以将发散模式传达的新想法和新模型整合起来了。
  • 想要学得好,就得能在两个专注学习期之间空出时间,让神经模型得以巩固。
    • 这就像砌砖墙一样,你得给泥浆留出干燥的时间
  • 专注和发散思考的转换
    • 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
    • 通常来说,几个小时就足够发散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了。
    • 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灵感还没来得及传给专注模式就会消逝掉。
    • 这里有一条经验之谈,学新概念时,别扔上一天才回头复习。
    • 开始摸索全新的概念或问题时,大脑要费上一些时间,调停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紧张状态。
    • 专注模式下的工作,就像在为砌墙提供砖块,而发散模式则是用泥浆把砖块逐渐结合在一起。
  • 当你真的被难住的时候该怎么办
    • 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
    • 毕竟,他们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
    • 如果你就是这种人,那么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技巧:重视倾听
    • 说到沟通,当你真正被难住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同班同学、同龄人或者导师请教。
    • 让他们为你提供不同的视角,或是类比举例来解释概念。
    • 但在提问前,最好还是自己先把问题大卸八块。
    • 当你足够深入地把基本概念印刻在心里时,会更易于接受别人的解释。
  • 失败也是一位良师
    • 成功很重要,但辩证来看,失败也同样重要;持之以恒是关键,
  •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
      • 人们过去以为,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大约七个记忆单元,或者叫“组块”,
      • 但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四个组块。
    • 通常情况下,工作记忆能支撑大概四个单元,就像左边图中那样。
  • 不过,如果你掌握了一门数学或科学的技术,或是一项概念,它在工作记忆中所占据的空间就会变小。
    • 释放出的大脑空间则可以让你更轻松地处理其他想法,这就是右图所示的内容了。
    • 那么该如何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留住呢?
      • 一般来说,这需要不断地排演重复
      • 而在全神贯注时,你则可能会闭上眼睛,不让其他事情侵入工作记忆中的有限空间。
    • 长期记忆可以看作仓库。
      • 东西一旦存进去,它们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儿了。
      • 这间仓库幽深广阔,可以容纳数十亿件物品,而且包裹很容易因为埋得太深,而难寻踪迹。
      • 当你的大脑首次把一个信息条目存入长期记忆时,最好时常去看看,以保证日后需要时还能找到它。
      • 技术控往往会把短期记忆类比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那长期记忆就是硬盘空间。
      • 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需要花点时间。
      • 不过有个叫作间隔重复的技巧,有助于推进这个过程。
      • 它需要你不断去重复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一个生词或者一种解题技巧,连着重复几天,这就是一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休息一天,多来几次,延长整个练习过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 要是想把某件事牢牢钉进记忆里,一晚上重复20次倒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甚至是几周效果来得更好
    • 运行你的思维后台
      • 下次在解决棘手的问题时,先尽力做上几分钟。
      • 一旦做不下去,就转去另一项任务。
      • 发散模式会继续在后台处理之前的问题。
      • 等你折返回去的时候,取得的进展会让你目瞪口呆。
    • 睡眠建议
      • 许多人会说进入小睡状态很难。很多年前的某节瑜伽课教会了我的一件事,就是减缓呼吸
      • 别去想什么我一定得睡着,只是缓慢地呼气吸气就好
      • 可以想想我就要睡着啦,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 这时也要保证房间光线暗下来,或者戴个飞机专用睡眠眼罩,再用手机设定一个21分钟的闹铃
      • 睡时间太长会让人头昏脑涨,这点时间就足够让我精神焕发。
  • 睡眠对学习的重要性
    • 人醒着的时候大脑确实会产生有毒物质。
    • 而在睡眠中,脑细胞会收缩,于是细胞间隙会变大,这就像是打开了水龙头——脑脊液从中流过并且冲洗掉毒素。
    • 这样的夜间大扫除正是保持脑健康的一个环节。
    • 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症还是抑郁症,都与缺乏睡眠有关——长期缺乏睡眠是致命的。
    • 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
    • 睡觉时,你的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这些神经模型。
    • 最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 沉睡就像是让前额叶皮层那个清醒的“你”彻底关机,因此大脑其他区域之间更容易互相聊天,并得以拼凑出问题的答案。
    • 前提是专注模式下知识的种子扎了根,发散模式才能开花结果。
    • 要是打盹或晚上睡前看些知识点,会增加你梦见它们的概率。
    • 如果你这样还不满意,念念不忘地想要梦到学习内容,那知识入梦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 这样的梦境能切实增进理解能力,巩固记忆,让知识组块触手可得。
    • 经验丰富的学习者会说,让精力充沛的大脑阅读一个小时,强过疲劳的大脑读上三个小时。
    •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所有领域和学科都有参考价值,不仅限于数学和科学。
  • 本章小结
    • 遇到数学或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
      • 它完成第一轮战斗后,就轮到发散模式了。
    • 放松一下,做点别的!一旦工作期间出现了挫败感,转移注意力就该随之出现,让隐藏在后台的发散模式运转起来。
    • 学好数学和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
      • 牢固的神经结构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 如果你有拖延问题,试着计时25分钟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别让发短信、上网或其他分心的事物上门打扰。
    • 主要的记忆系统有两类:
      • 工作记忆——只能一次扔四个球的杂耍演员;
      • 长期记忆——能储存大量知识的仓库,不过要靠定期回访保持对其中内容的新鲜感。
        •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 同时,睡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会帮助你:
    • 构造一般性思维活动所需的神经联结——这也是为什么考前一晚的睡眠很重要;
      • 攻克难题,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 巩固复习重点知识,修剪旁枝末节。
    • 驻足与回顾
      • 站起来放松一下——喝杯水,吃点零食,或者想象自己是一个绕着桌子运动的电子。一边走动一边回想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 关于创造力的建议:神经心理学家罗伯特·彼尔德
    • 创意生物学研究表明,个人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要素。
      • 首先,正如耐克的口号所说:放胆去做!
      • 创造力是数量上的竞争。
        • 最能显示我们一生中创意作品量的,就是我们的作品数量。
        • 我有时候会觉得,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这么做往往都会有最好的收效。
      • 战胜恐惧。
        • 在Facebook总部演讲后,我收到了一张鼓舞人心的海报,上面写着:“如果你那时克服了恐惧,事情会是怎样的?”
        • 我每天都会看一遍这句话,希望自己能够无所畏惧。
        • 你在害怕什么?
        • 不要让恐惧阻止你前进!
      • 再多做几次总会成功。
        •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结果,那就再来一次!
      • 批评使我们更优秀。
        • 把作品展示给他人,利于客观地审视自己,获得独特的视角和领悟,进而为作品的下一个版本做出新的改进计划。
      • 接受分歧。
        • 创新性和“认同度”通常是成负相关的,那些最不受认同的观点很可能会是最有创意的一个。
        • 现在回想起来,有好几次发现“新大陆”,都是因为我质疑了既有答案。
        • 所以我相信,每当我们把一个问题追根溯源到达本质,然后去质疑自己的设想(以及别人提出的设想),创造力就会更上一层楼,以此循环往复!

总结

小的时候,妈妈说隔壁家的大哥,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把所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过了一次。当时听了觉得很有趣,他怎么可以把学校的知识跟《铁道游击队》这样的电影关联起来呢?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模式切换,睡眠,记忆提取和加固,会学习的人无形中已经在用的技巧,我是活了一生,才知道。想想我自己,多少个夜晚,挑灯苦读,都是在做无用功,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