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开车的朋友,你在开车的时候,是不是脑子里面随时会蹦出一些步骤:先压下手刹,换D档,刹车踩紧….。这是学开车时教练教的步骤。如果在路上开车时还要先记这些步骤,那我可以说,危险重重,因为路上根本来不及你去按这些步骤走。一般开个几年车的司机,一切都是凭直觉,是肢体反应,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直觉反应,轻松又安全。
所以在这一章,作者跟我们说,所谓的天才,只是形成了直觉而已,想想你开车时的连贯流畅的动作,让新手们无比羡慕,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多开两年,大家都一样,并不存在谁比谁智商高,脑容量大的问题。
- 形成直观认识
- 体育运动会为我们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带来不少启发。
- 你的大脑构建出具有意义的模型,从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而仅靠别人告知答案,你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 要记住,人们会试着理解他们感知到的信息。
- 单纯听别人讲道理,是无法学会任何复杂概念的。
- 许多其他的专家通常得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复杂的决定。
- 这时他们会关闭自己的意识系统,
- 转而依赖于久经磨炼的直觉,
- 倾尽一切去利用根深蒂固的思维组块。
- 在一定时候,如果主动让意识去“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就会放慢你的脚步,搅扰你的思路,从而导致错误决定。
- 一旦你明白了数学和科学问题的原理,就不用再反复为自己阐释解题方法了。想太多会发懵。
- 体育运动会为我们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带来不少启发。

- 不必羡慕天才
- 他们在日积月累中,伴随着大量练习,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的,
- 他们在练习中形成了从宏观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
- 这样的练习把记忆痕迹牢牢储存在了长期记忆的仓库里,
- 当你需要时就可以轻松快速地找到神经模型。
- 象棋大师和能心算6位数乘法的人,难道不是因为天赋异禀吗?
- 不,当然不全是这样。坦白一点——智力因素很重要。
- 较聪慧的大脑,常常相当于拥有着内存更大的工作记忆。
- 这样,你的记忆快车或许就能同时承载9件事,而不是只有4件,
- 就像斗牛犬扑向猎物一般,学习数学和科学变得更加势不可当。
- 强大的记忆力会让你很难发挥创造力。
- 这要归因于我们又爱又恨的——思维定式。
- 你的大脑中已经掌握的固有知识会阻碍你接受新的想法。
- 超强的工作记忆会死死抓住原来的想法,导致新观念难以找到进入的空隙。
- 研究表明,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在繁芜复杂的问题上迷失自我。
- 而头脑略逊一筹的人反而更容易找到更简单的解决方法。
- 中等智力者之所以能超越某些智商更高的玩家,是因为他们练得更多。
- 这才是关键所在。无论智力水平如何的象棋选手,都需要勤加练习来培养天赋。
- 训练,尤其是对学习材料中最困难的部分更要刻意训练,这样才能让那些拥有普通智力的人有机会上升到“天赋异禀”的境界。
- 每个人的天赋各有不同。
- 就像古谚语说的:“当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他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 ”请你仰起头,睁开眼,专注于你的那扇门。
- 他们在日积月累中,伴随着大量练习,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的,
- 触碰无限可能
- 有些人认为发散的、直觉性的思考方式与我们的心灵更加步调一致。
- 发散思维促成的创造力似乎超越人的理解范围。
- 就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生活的方式只有两种:
- 一种是生活中无奇迹;
- 另一种是生活中事事皆奇迹。”
- 本章小结
- 一定时候,在能熟练运用组块资料之后,你应尽量不再去纠结于每一个小细节,而是自然而然地去解决问题。
- 有些学生能快速掌握材料,和他们一起学习确实会给人不小的打击。
- 但是“平均水平”的学生常常在主动性上、做好事情的能力上以及创造力上都有优势。
- 把握创造力的一部分关键是要能从专注模式转换到更放松的、白日梦一般的发散模式。
- 太过专注会阻碍你发现真正要找的答案——就像用锤子钉一颗螺钉,因为你已经认定了那是一颗钉子。
- 当你卡在一个问题上,有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下,转而解决其他问题,或者干脆小睡一会儿。
- 驻足与回顾
- 合上书,看看别处,本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停下来,同时试着回想整本书目前为止最重要的观点。